明代首辅郑贵妃更是为推广茶文化而大力提倡品茗,其后,康熙、乾隆等皇帝也以茶事自娱,建造了多座茶室供人品茗。
民间更是爱好喝茶,特别是炎炎夏日里,喝壶凉茶那就是一种享受,有工作需要上班的京城人,早起也先泡壶茶喝。
京城有句俗话是:“渴不死东城、饿不死西城。”
意义即是东城人早起见面多问:“喝了吗,您内?”西城人见面多问:“吃了吗,您内?”实则喝早茶,是老京城人通有的习惯。
刘之野让大伯尝试栽种的绿茶,就是从西山云居寺移植过来的绿茶树苗。
今年的绿茶采摘完成后,需立刻进行杀青处理,以防茶叶自然发酵。
杀青的目的是通过高温处理使茶叶鲜叶细胞破裂,将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氧化酶破坏,促进儿茶素类和芳香物质的生成。
传统的杀青方式是用炭火或铁锅进行杀青,现在多采用机械化的方法,例如蒸汽杀青、微波杀青等。
杀青后的绿茶还需要进行揉捻,以打破细胞形态和细胞内链式多酚,从而利于茶叶中的各种物质混合溶解,促进茶叶的醇香、滋味、形态产生。
揉捻的目的是把握好茶叶中含水率、温度和时间,不断翻转、转动、揉捏茶叶,使之呈现出扁平的形态,同时释放香气和水分。
因为是实验种植,大伯只种植了三分地的绿茶,就这么点量当然采用了传统的制茶工艺,经过炒制发酵后而成的。
刘之野对种植茶叶的投入可谓用心良苦,他特地邀请了西山云居寺的慧明法师,以指导大伯等人如何精制茶叶。
慧明法师,虽已近七十高龄,但精神矍铄,步履矫健。他的面容红润,充满活力,仿佛岁月未曾在他身上留下痕迹。
无论是攀登山峰还是跨越溪流,他都能健步如飞,展现出非凡的体力和毅力。
刘之野也是多番访听,刘之野终于得知西山云居寺种植着品质卓越的茶叶,这些茶叶甚至曾是皇室权贵们的贡品。
西山与刘家庄的地理环境颇为相似,既然西山能够孕育出品质卓越的茶叶,那么刘家庄理应也能孕育出同样优质的茶叶。
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西山云居寺的绿茶品质卓越,源于其深厚的种植传统。自元末明初起,此地便承袭了绿茶的种植技艺,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正是这份传承与坚守,让西山云居寺的绿茶在时光的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
想要得到云居寺的茶树苗并非难事,然而,想要掌握其独特的种植技术却是难上加难。
若非刘之野亲自出面交涉,恐怕即便是悲天悯人的法师们,也不会轻易将这些珍贵的技艺传授给外人。
刘之野别无他法,只能抛出诱人的条件来打动慧明法师。他承诺,只要云居寺愿意传授刘家庄种植优质茶叶的方法,刘家庄每年都会慷慨解囊,向寺庙捐赠一笔可观的香油钱。
这年月,寺庙的日子更不好过,没有了昔日的香火鼎盛。而技术再好也不能当饭吃,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答应了下来。
经过一番周折,慧明法师这位经验丰富的种茶高人终于肯出山相助,向大伯等人传授了种植茶树以及茶叶后期处理的技巧。
“怎么着?感觉这茶叶还成吗?”大伯一脸期待的瞧着他老弟刘竟斋的点评。
刘竟斋轻抿一口茶水,砸吧着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嘿!这茶可以啊,真是咱们自己个儿种的?”
大伯见状,嘴角上扬,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他轻声问道:“这还能有假?快说说,口感如何?”
刘竟斋又端起茶杯,再抿了一口,缓缓地道:“嗯,味道清香、鲜爽,口感醇厚回甘,叶底嫩绿明亮。”
“真是好茶,不愧是云居寺教导种出来的禅茶。以前,只是听说过,没有机会品尝过,而今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京城真正好茶的人口中相传,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一個说法,西山云居寺的绿茶不比西湖龙井差。
而云居寺绿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而闻名。它通常具有清香、鲜爽的特点,口感醇厚回甘,叶底嫩绿明亮。
这种茶叶在冲泡后,茶汤清澈,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
云居寺,能孕育出了皇室权贵贡品的极品绿茶。这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原因。
一方面,云居寺位于西山,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为绿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另一方面,云居寺与佛道文化与茶道紧密相连,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绿茶赋予了独特的韵味。
禅茶千年,佛教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道求空,空即是乐,茶叶味苦,苦后甘甜,真是一脉一味,天性相通。
多少人在这苦味中品尝到了生活的甘甜,体悟到生命的真谛,领悟到禅道的意境,感受到茶道的玄妙。
茶道的精髓是“和静怡真”。和者,圆通和合;静者,空灵虚静;怡者,和悦舒然;真者,道之真、情之真、性之真。
华夏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曾经作了一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