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踏入年假的门槛,甘凝在街道办的事务依旧繁忙如织。
因此,她仅在市里逗留了短短两日,便匆匆返回了刘家庄,继续投身于她那紧张繁忙的工作中。
尽管刘家庄的街道办对她而言,就像自家“开的”一样,即使她不按时回去上班,相信别人也不会说些什么。
但她却从不以此自居,更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懈怠与放纵。她深知,责任重于泰山,每一份工作都需全力以赴。
两天前,那场不期而遇的大雪,悄无声息地降临,随后便以断断续续的姿态,缠绵至今日,为这冬日的京城披上了一层洁白无瑕的纱衣。
将甘凝安全送达刘家庄后,刘之野并未停歇,继续踏上了他的拜访之旅。
岁月流转间,他悄然编织起一张错综复杂而又坚实的人脉网,其广度与深度令人叹为观止。
因此,诸多重要人物的会面仍需他亲力亲为,这迫使他不得不在古老的京城里多驻留几日,以完成这一连串意义重大的拜访任务。
近几日,虽然他忙于穿梭于亲朋好友间,却也难得偷得浮生半日闲,漫步于“风起云涌”前夕的老京城街巷。
那些景致,如同流沙般悄然变迁,每分每秒都在被时间重新雕琢。待到他日欲再寻此景,只怕只能翻阅记忆的相册,于心底细细回味了。
重生之后,他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驱动,如同上弦儿的机械发条,日夜不息地忙碌着,心中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在这段紧张而充实的时光里,他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各种事务之中,以至于忽略了周遭的风景。
平心而论,尽管岁月流转,他却未曾有机会真正放慢脚步,好好领略这京城的风土人情。
那些古老的石板路、繁华的街巷、以及隐藏在巷弄深处的历史遗迹,都仿佛成了他生活中的背景板,匆匆一瞥,未曾深究。
如今想来,这京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深厚的故事与韵味,是他重生之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趁此机会,刘之野决定好好的逛一逛这古老的京城。否则,他今后还知不知道会有这好心情了。
连续3天的大雪,使京城秒变“北平”!银装素裹的颐和园,多少著名的古建筑,显得格外妖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刘之野移步在这上世纪老京城的街头小巷,雪天的京城别有一番景致。
他才发现那些老城京味儿的建筑如此美好而令人眷恋,结果在后世却再难以寻觅,这些画面留下了足以让一代人珍贵的记忆。
“小窗帘箔护重重,榾柮炉心蜕骨红。昨夜朔风能凛冽,冰花亦结砚池中。”
刘之野这天来到了颐和园,颐和园正东门前牌楼,横额上书“涵虚”,背面上书“罨秀”。
他今儿个下午主要目的是游玩颐和园。
先是逛了逛颐和园最出名的仁寿殿,它位于京城市HD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东宫门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名勤政殿,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改名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住颐和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
绕过仁寿殿之后向西北穿越,到此豁然开朗,前面便是昆明湖。
知春亭,位于昆明湖一个小岛上,有木桥相通。在島上环顾四周,正北为万寿山,西北可见佛香阁,正西为西堤、玉泉山,南边可见十七孔桥、南湖島,东边就是文昌阁。
因此这里是观景的最佳地点。
在知春亭向西远眺玉泉山,玉泉山本身不在颐和园内,为当初设计者借景,一个绝好的思路。玉泉山至今不对老百姓开放,远望西山晴雪而已。
从仁寿殿向北,去往谐趣园要过的紫气东来城关,在谐趣园南面,城关南门石额刻“紫气东来”,源自老子出关的典故,北门石额刻“赤城霞起”,源自晋代文学家孙绰《天台山赋》中的名句。
…………
天将擦黑。
刘之野没有逛完颐和园,从玉泉山下来后,他又返回了京城的大街小巷里。
一场大雪,再加上低温,让京城的白雪在京城里多留了几天,给美丽的京城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冬妆。
白雪堆积的屋檐,洁白如玉的窗棂,勾勒出胡同独特的线条美。
雪后的胡同里面特别静,从钟鼓楼向南看,雪后的南锣鼓巷。
这才是京城冬天才有的味道和景象,老胡同里每走一步都能留下一个脚印,孩子们疯跑着举着雪球嬉戏着。
胡同里的空场是没人也没车,雪下的厚,堆积了一个个的憨态可掬的雪人。
这可是孩子们和老人的乐园,在孩子身边,老人们也能找回一丝童真。
京城地冬天最特别的就是冷。
这种冷,在凛冽的寒风中透着踏实。
老舍曾说过:“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
就是这么冷的天,这时的什刹海还是老样子,湖面上冻的非常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