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月份的京城,说热那真叫热,说下雨,那大雨稀里哗啦能下两天两宿。
这年头的老百姓不要说家里有空调,有些人家里连电扇都看着新鲜。
在大商场、电影院这样的公众场合能有吊扇,人们便十分知足了。
那四合院里的老街坊是如何打发炎热的夏天呢?
家家有三宗宝:折扇、蒲扇、凉手巾把儿。
出门办事拿折扇,用着方便;
在家用蒲扇,又扇风又轰蚊子,乘凉垫屁股,下棋放物件,一举多得;
凉手巾把儿各家更不能少,凉水盆里浸泡着毛巾,人们从街上四脖子汗流地回来,拧把手巾,洒点花露水,头上头下,前后背一擦,那叫一个爽!
新宅子里的家具物件不齐全,没有配备冰箱、电风扇,刘家人实在是热得受不了,打算过了今晚,明个就立即打道回府。
夏日里,作为老京城人,晚饭自然是主打面食,面条又是当然的首选。
刘之野亲自下厨做的西红柿打卤面、炸酱面。
加上甘凝在附近副食店买的,用虾皮、葱花、香菜、花椒油、酱油、醋烹制的京味醋卤,浇在过水的手擀面条上,再来根黄瓜,那叫一个美味爽口。
没辙!他们一家五口人,各有各的口味。
而刘之野最喜欢吃的就是,买的这个用荞麦面做的“扒糕”。
这玩意儿制作十分简单,荞麦面加水蒸成糕饼状,冷水浸凉透,吃时切成条,拌以芝麻酱、蒜汁、酱油、米醋、芥末、胡萝卜丝,吃到嘴里又凉又筋道,味美又开胃。
而他们老刘家夏天的餐桌,也绝不仅仅是面条的天下,各种馅活儿也闪亮登场,馅饼、包子、韭菜合子,瓠溻子,上桌的频率要比煮饺子高。
原因就在于这些吃的,母亲邓茹她都能提前蒸烙,再熬上锅绿豆稀饭,大人、孩子回来后,坐下便可以开饭。
夏天是瓜果蔬菜旺季,扁豆、豇豆、小白菜、茄子、西红柿、柿子椒……都能入馅,薄皮大馅,吃着十分解馋……
刘之野想起了,南锣鼓巷四合院里的聋老太太。
这位老太太就爱吃带馅的,谁家蒸包子烙馅饼,都想着她。
她每回都笑呵呵感谢众街坊:“全院照顾我一人,我如今的吃喝,给個知县我都不换!”街坊们则笑道:“人家知县也不换。”
吃过晚饭后。
刘之野一家就五口人围坐在院子里吃冰棍,聊聊家常。
他们吃的是京味十足的奶油、小豆、红果冰棍。
这片街道大晚上的还有个在推车卖冰棍的,她是一个瘦瘦的、戴白套袖的老太太。
听老太太说,她是上北新桥一家大门市趸货,一般都是午后串胡同叫卖。
这时的冰棍,贵的不过五分钱,便宜的只有三分钱,但是一般人家也不可能天天享受,因为一毛钱的菜,可能够一家子吃一天的。
刘之野也吃了一支,觉得这奶油冰棍牛奶味浓,小豆冰棍能吃到又烂又香的小豆,红果冰棍更是货真价实。
吃着冰棍,他就开始了讲古。
孩子们尽管大了,但还是听父母们讲许多年前的陈年往事。
刘之野就给他们讲,他小时候夏天夜里睡觉得故事,那曾经也是一景。
小的时候,赶上伏天屋里闷热难当,家里的男爷们、孩子们前半夜都在屋外睡。
为减少蚊子叮咬,吃过晚饭,大家都薰上艾蒿、燃上蚊香,如此一来,甭说屋里,就是院子里蚊子也见少。
街坊们扫院子、泼清水,夜幕降临了,这家凉席铺地,那家门前支床,有的把竹躺椅放平了,小院成了宿营地。
那时候尽管天热,但是老爷们没有光膀子的,院子毕竟不是家里,得有分寸。
夜深了,大人们喝茶聊天,孩子们数星星也数累了,在母亲蒲扇的轻拂下,很快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你们爷爷当年就会拉二胡,还会唱几句京剧,既是爱好,也是一种手艺。
当时世道不太平,他就跟我们几个开玩笑说,实在没辙了就去街道上卖艺要饭去……”
“啊!”刘武听闻后,不禁惊呼出声,“当年咱们老刘家,生活竟然如此凄惨吗?”他的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刘之野瞪了他一眼,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话也不能这么说,主要是那会儿世道不太平,战乱频发,赋税沉重,小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有今日没明日的,朝不保夕,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甘凝嘴角上扬,带着一丝笑意说接茬道:“这下你们总该明白,如今所享受的这份美好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了吧?”
刘文和刘武闻言,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齐声应道:“嗯!”
甘凝见状,语气中带着几分认真与期望,继续说道:“明白就好,家中为你们创造了如此优越的条件,若再不珍惜机会,刻苦学习,那便是对父母辛勤付出的辜负,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还有你刘淑贤,怎么跟你没关系是吗?”
有些心神不宁的刘淑贤,猛然间被她老娘大声点名,脸上带着几分茫然与不解,怔怔地回应道:“我?我怎么了?我做错什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