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
检查了一下枪膛没有了子弹,并把弹夹卸下后,结束了这一表演,每发子弹都打在了靶纸上,动作流畅,绝不拖泥带水。
“哈哈,大侄子,长脸,长脸,厉害。”
俩人哈哈大笑的过来一人一个肩膀,猛拍,那样子就跟吃了好几斤蜜蜂屎一样。
“你们也看到了,我的肩膀基本上不动,枪还行,不过后坐力有点大,跳动性太强,瘦弱的人压枪不太好压,应该改装一下,携行具无话可说,简单实用。”
王洛没说其他的,先说了一下自己对装备的理解。
让我们回朔到1956年。彼时,咱们国家彷制的AK-47定型,命名为56式冲锋枪。然而,一并引进的M1955弹药挎包只生产了一小会便宣告停产。
而后,根据部队的经验和需求以及56式冲锋枪的定位,设计了56式弹匣携行袋。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坊间传言:因为二战时期各国的冲锋枪便广泛使用胸挂式弹匣携行具了,而根据56式“冲锋枪”的定位才开发了采用胸挂式设计的56式弹匣携行袋。
不管怎么说,外表面上看着仅仅由几块帆布和几个扣子的56式弹匣携行袋相当简陋,但是它采用的胸挂式设计,使得弹匣和手榴弹、枪油壶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配件都能集中在胸前。
这让士兵在携行、做战术动作时都能相对轻松:起码不会出现腰挂弹匣包在翻滚、匍匐前进时移位、硌腰之类的情况,无论是卧姿射击还是跪姿、立姿射击时,从胸前抽取弹匣的动作幅度比从腰部抽取弹匣小,也比后者方便。
放置在胸前的弹匣包,更是能让战士快速适应、抽取使用。弹匣袋旁边就是附件袋,可以放置建国早期彷制生产的防-1式无柄手榴弹。这样,弹匣和手榴弹这些战士主要使用的装备附件、战斗装备,都能集中在胸前。当一个使用AK系列步枪的战士只要配发有56式弹匣携行袋及无柄手榴弹、弹匣,那么他在战场上就能适应绝大多数战斗情况。
如果按照坊间的传言来看,56式弹匣携行袋的研制多少也具备着一定的巧合。但正是这个巧合,让56式弹匣携行袋成为被龙国、毛子、老米、巴铁、孟加拉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国家的士兵都认可的作战装备。不过,王洛个人更坚信这不是巧合,而是广大基层战士的巧思、部队的总体反映再结合设计员的经验、深入基层调研的杰作。
为什么56携行具被各个国家广泛采用并借鉴,到底它先进在哪里呢,就是几片帆布缝制而成的,哪怕到了21世纪,这玩意依然被很多国家广泛采用,王洛个人觉得全是靠同行衬托出来的。
之所以说56式弹匣携行袋全靠同行衬托,是因为当时毛子的M1955弹药挎包、M1969米军的M1956装具系统都采用了腰挂式设计。不过,苏军装备的M1955、M1969等是纯粹的挎包、背袋,做战术动作时极为容易移位。米军采用的M1956较先进,弹匣包可以根据射手的习惯自由固定位置,腰带本身又有肩带与之相连,做战术动作时相对稳固,但是在行军过程中射手的腰部受力并不均匀,自然也谈不上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