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二章 征讨(二合一)

代晋 大苹果 2769 字 1个月前

桓玄并没有着急攻城,他的两万多兵马还不足以攻克襄阳。但是,他的兵马正在源源不断的赶来。

从决定解决殷仲堪这个心腹之患开始,桓玄便已经下令调集各路兵马前来。在豫州驻扎的桓嗣桓谦等人的兵马,在梁州参与进攻的兵马,以及江州留守兵马和新募兵马都已经接到了他的命令。数日时间里,先是豫州和江州的兵马陆续赶到荆州,到二月中,从梁州抽调的六干兵马也抵达荆州。至此,桓玄以及聚集了马步兵和水军近五万余。

作战的策略上,桓玄和卞范之等人也采取了围而不攻,先取荆州各郡的做法。以三万兵马保持对襄阳的压力,其余兵马开始对荆州各郡发动进攻,攻城略地,全面占领荆州各郡。

荆州各郡的兵马本就不多,防守薄弱。更何况许多地方官员本就和殷仲堪羁绊不深,尽管殷仲堪对荆州的各地主官做了调整,换了不少之前亲近桓氏的官员,但是殷仲堪根基不深,这些人也大多是见风使舵之徒,遇到眼下这种情形,自是不会为殷仲堪拼死而战,所以桓玄大军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遭遇太多的抵抗。各郡官员望风而降,主动迎接。地方百姓也没有太多的抵触,听说是桓温之子南郡公桓玄的兵马,反倒欢欣鼓舞。

仅仅不到一个月的事件,在没有发生太大的混乱和战斗的情形下,桓玄便控制了荆州十六郡中的十余个。剩下的那些郡县地处偏僻,不是不能占领,而是没有必要。比如南边的贵阳郡,西南的武陵郡,邵陵郡,零陵郡等,都是偏僻遥远的地方,人口不多,大多属于蛮荒状态,与世隔绝,此时花兵马和气力去占领帮助不大。还有便是淮南之战后收复的北边的几郡,暂时也不必去管。

占领主要的十余郡的目的很简单,一则让襄阳成为一座孤城,得不到地方州郡兵力和物资的增援,让他们困守孤城,得不到人力和资源的补充。二则,这是占领荆州所必须要做的事情,更换官员,控制地方,也了为大军提供大量的人力物资。

此消彼长之下,殷仲堪的处境越来越险恶。到三月下旬,荆州事实上已经被桓玄所掌控。大量的人力和物资就近供应桓玄大军,大量的兵马聚集在襄阳城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无死角的围困。

殷仲堪颇为焦灼,对方完成了对各地郡县的占领之后,很快便要对襄阳发动猛攻。城外四万多兵马,自己手中只有两万兵力,实力是悬殊的。更可怕的是,城中将士的士气逐渐低落,粮草物资的消耗也颇为迅速。被困两个多月,尽管之前有所准备,但数万军民的消耗也是巨大的,粮草物资最多只能撑一个月便要消耗殆尽了。

城中每天都充斥着各种谣言,将士和百姓们人心惶惶。之前殷仲堪许诺的十余日朝廷便有所行动的诺言根本没有兑现。过去了两个月了,也没有任何朝廷出兵的消息。这更令将士们心中恐慌,不知所措。

殷仲堪只得不断的许诺,说朝廷一定会出兵前来救援。一次次的许诺,一次次的没有兑现,让所有人对殷仲堪的信任也在逐渐的降低。他的话几乎没有人肯相信了。

在作战策略上,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殷仲堪错过了最佳的主动进攻的时机。殷旷之在一开始便提出建议,要主动进攻。殷旷之的理由很简单,桓玄的兵马抵达襄阳的时候只有两万人,那是他兵马最少的时候。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给予重创,甚至击败他们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殷仲堪当然不同意这么做。放着坚城不守,主动出城进攻,岂不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殷仲堪训斥了殷旷之一顿,警告他不要胡言乱语。殷旷之只得无奈偃旗息鼓。

二月里,桓玄的兵马攻克荆州各郡的时候,殷旷之再一次提出要主动出击,不能坐而待毙。殷旷之意识到,一旦被桓玄将荆州各郡攻克,襄阳便将是一座孤城,一座死城。到那时,局势将无可逆转。

但殷仲堪再一次的拒绝了殷旷之的建议,越是这种时候,他越是已经不敢冒险。他将希望寄托在襄阳城防和朝廷出兵上。他认为此刻主动进攻已经迟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了。当初要是主动进攻就好了,眼下已经不能这么做了。

殷仲堪就像是某一类人一样,事情发生的时候,他表示没必要去做应对,之后表示也许需要做出应对,最后表示虽然需要应对,但现在已经太迟了。

如此,殷仲堪硬生生的错过了最佳的搏一搏的时间,直到对方四万多兵马围城,荆州十余郡尽数被占领,襄阳真的成了一座孤城的时候,心中后悔,却无可奈何。

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朝廷能够出兵了。若朝廷再不出兵救援,他也明白,襄阳恐怕很难守住了。为此,他几乎每隔数日便派出人手偷偷出城前往京城求援,希望司马道子能够早日派兵解困。

……

三月,京城。

司马道子其实一直在筹谋出兵之事。正月底,当桓玄出兵襄阳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司马道子大怒,那时候,出兵便已经提上了议程。

只不过,许多人都认为,或许不必操之过急,要尽量的说服桓玄遵旨而行,不必即刻诉之兵戈。毕竟战端一开,结果难以预料。最好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桓玄悬崖勒马。

王绪也是这么认为的。王绪的建议是,再给桓玄下达甚至,阻止他的行为,给予严厉的警告,告知面临的后果。倘能让桓玄悬崖勒马,则可避免一场刀兵之灾。毕竟,朝廷的兵马实力未必能解决问题。而且,朝廷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包括徐州的李徽尚未给出明确的态度,倘若大军西进,京城空虚,李徽悍然起兵,那岂不是腹背受敌。

司马道子觉得颇有道理。特别是徐州李徽,就在京口之北,一江之隔。而且此人态度暧昧不明,不知道他到底会做出什么举动来。万一他乘虚而入,自己岂不是两面受敌。那是极为危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