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如果没有足够的驽马,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运输。如此一来,不光是在消耗原本存粮,而且还会影响下一年的生产。假设一万人的军队在前线作战,后方则需要发动数万人的民夫给他们运粮。这数万人只是在行路,不参与直接的战斗,也不进行任何生产。
这意味着,这些民夫不仅是要额外的进行消耗,同时其原本的产出也没了。春秋战国之时,那些旷日持久的战争证明了,即便是打到最后获得了胜利,其国内也往往出现饥荒。
第三,运粮的距离越远,被偷被抢的概率就越高,尤其是遇到像是曹操这样就喜欢搞谷道……嗯,偷袭粮道的家伙。不能光指望农夫遇到断粮道的敌军,还能拿骨头棒子去抗罢?
越长的路,就需要越多的护粮队,也就产生越多的额外消耗……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物流上的相关问题,比如某地粮食多了,却因为转运的车队骡马不够,然后导致运输不到转运仓库之中,仓库也同样会有这样的问题,明明仓库有粮,没有足够的运力然后运不出去。就像是有引入一些物流概念的游戏,稍微没有规划好物流,就会出现后方仓库堆满,前线啥都没有的情况。
甚至还有可能在整个地区,甚至国家之中出现供应链的问题,出现初级原料堆满,加工场地却供应不上原料,农田左近爆仓的麦子,在城市之中却没有足够食用的粮食……
粮食的问题有农业上的发展去提升,但是交通运输方面呢?
水路的有船只,陆路的就只有牲口,也就是马匹。
这种方向性上面的问题,就需要斐潜来做最后的决定。
随着控制疆域的扩大,斐潜其实早就已经在考虑交通相关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早就应该在大汉的初期,就需要进行研究了。
随着华夏版图的扩大,不管是信息传递还是军事控制,速度和时效产生了问题,自然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秦朝的旧六国崩坏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而汉代刘邦的郡县制只是妥协的产物,并不能算是最好的结果。
想要更大的版图,就必须要有更好的交通。
这不是说等打下来之后,出现了严重问题才想得到的事项,亦或是即便是出现了问题,也依旧没想着去改变。
运输条件上的困难,古代是大量使用各种牲畜和工具来解决的。
可是这种解决方案,并不好,并且所有人都知道不好,可就是没有想怎么去解决问题,只想着怎么去解决有问题的人……
比如西羌之乱的时候,汉灵帝出动十万大军,配置了超过一万辆车辆用于运输粮草,即便是如此,依旧是无法满足前线需求,所以前线弹劾后方,后方举报前线。
又比如在西汉之时在关中地区,人口迅速发展,使得长安三辅的粮食产量跟不上,以至于每年都需要从关东地区,用上万艘船次运输几百万石粮食补给关中。到了唐代,关中生态更加恶化,连皇帝都要经常跑到雒阳去就食,所以山东人埋怨关中整天要粮草索要无度,关中人骂山东不知好歹不明道理……
虽然说当下长安三辅的人口还没有膨胀到巅峰时期的程度,但是斐潜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提升田亩亩产总量,另外一方面就是要解决运输的瓶颈。
当然,在这个星球上,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大汉选手在交通方面若是用举步维艰来形容的话,那么与汉代同期的罗马选手,几乎就是在爬行了。
汉代同期的罗马,农业生产还没有进入到轮作时代,还处于休闲制。也就是说,罗马的一块土地耕作一年后,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地力,这意味着罗马需要几倍的土地,才能从耕作上达到汉朝的土地耕作效率。
这还没算罗马农业工具和育种技术的落后,以及对土地肥力,气候环境等方面认知的落后,同样不包括在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制度上的落后。
而罗马之外就更夸张了,很多文明都还是抛荒制呢!
也不是说在汉代当下没有效率更高的运输方式,也是有的,那就是水运。
战国时期,一艘普通船只的运载量就是车辆运输效率的二十倍,所用人力还少,顺流而下的话,船速还快,所以在华夏的很多战争,都是讲究一个水陆并进。
比如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是依托水运,作为运输主干线,只有在没有水的地方,才用车辆作为短途运输。加上长平之战离两国的都城都才几百里,所以才能支撑起几十万大军的作战。
只不过要是遇到像是西域那样的区域,河流是内陆河,季节河,那么船只基本上就等同于废了,只能靠车马转运,因此对于辎重车和驽马的要求自然就必须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更急迫的需求上。
战马显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同样驽马也不能因此就放下。
西域随时可能生乱,不管是先期平定,还是战后恢复,粮食必不可少。运输能力提升了就有更强的作战能力,作战能力强大了才能保证边疆的安稳,边疆平稳才能让华夏中原的人们健康发展。
这都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
农业的上限……
交通的上限……
联系在一起,便是整个帝国的上限。
或许换一个方向来说,就是大吃货帝国的上限。
一切从吃开始,一切也被吃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