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学渣们每次摸出来,每次都会觉得是全新的知识,又得从头开始现背。
因为上堂课间背的,这堂课间已经又忘得差不多了。
周至也帮三姐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只能帮三姐和所有同学解决古文上的问题,就是透彻理解,轻松背诵。
比如《赤壁赋》,《琵琶行》,当你清楚作者文字下的创作思路,就有了经线;搞清楚字词含义,也就是被经线穿起来的珍珠之后,古文比现代文,好背一百倍。
因为它还有音韵美学在底下支撑,也就是俗话说的“朗朗上口”。
透彻了解后,其实都不用背,只需要早读一遍晚读一遍,一周之后,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读的时候要注意方法,仍旧拿《赤壁赋》举例,就该读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其实是私塾里的读法,有个好处就是能明晰考试里边其实经常会遇到的分节考题。
通过这种方法,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语感”,遇到陌生的段落,也能在潜移默化就给划分好。
还有就是尽量启发思考,比如《论语选段》那一课有这么一句。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过来就是:“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学校要求的学习内容,就到此为止。
见身边小伙伴们都背得滚瓜烂熟,周至就向他们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子夏会这么说?为什么只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能够得到‘仁’?两者之间存在的必然逻辑关系,在哪儿?”
一个问题,就把穆如云、江舒意、张辛夷都给问傻了。
甚至可以说,夹川中学高中部,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背这一句,都会翻译这一句,但是真正理解一这句的,却少得可怜甚至几乎没有。
这样的选段,只要求背诵翻译不要求理解,就算背滚瓜烂熟,又能有什么用?
周至也没有心思和精力去影响大多数的人,只能给身边的小伙伴们讲起这句话的个人理解。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六书正譌》:“元,从二从人。仁则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人所以灵于万物者,仁也。”
所以先把“仁”的定义抓住,从人从二,就是他心己心,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做到很难,但是儒家也给了解决的方案,这个难度就一下子降低了。
第一步,从对待自己父母兄弟做起,这就叫“首孝悌”;之后扩大到师长朋友,这就叫“次谨信”。
这其实也是观察论,实践论,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