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朕登极首科,和先帝在天启二年的情况一样,所以这次进士科取用人数,就定在四百人。”
“明法科、明算科新设,要少取用一些,每科定在百人。”
“明年取用六百进士,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略微超过,但是不能降低!”
这个决定一出,群臣有些对明法科、明算科取用百人略有非议,但是大部分人,却都高呼圣明。
他们才不管进士过多带来什么后果,只想让自己的亲朋好友考上进士,把家族传承下去。
一科取用六百人,大明开国以来未有。
只有冗官泛滥的宋朝,才会超过这个数字——
北宋每科取用六百多,南宋高达九百多。每科取用的进士,约是明朝三倍。
所以就有人想到前宋的教训,担心冗官泛滥。
袁可立想到皇帝先前说过的恩科,立刻在朝堂上道:
“这是陛下登极首科,可以称为恩科,并非以后定例。”
“进士取用人数,当以三四百人为宜。”
朱由检点头称善,没有在这点上争辩。以后取用多少,根据需要再定。
如果磨勘法推行顺利,那些无能官员大多在正五品时就会淘汰,以后取用的进士,可能还会更多。
群臣不知道皇帝的想法,没敢奢望每科六百成为常例。很多人都打算散朝后尽快写信,让亲朋好友参加明年会试——
明年取用人数是平时的两倍,难度一定会降低。许多原本考不上进士的,这次都有可能考上去。
错过这次机会,还不知要等多久呢!
其乐融融地定下取用人数,朱由检和群臣又商定更具体的事项。
因为举人可以同时参加进士科、明法科、明算科考试,肯定有同时考中两科、三科的,他们的名额怎么计算,给他们什么待遇,都需要具体规定。
最终朱由检按先前的附加考试设想,规定同时考中进士科和其它科目的,至少要授予二甲进士。二甲进士自然要占用进士科名额,考上的明法科、明算科名额,按照所属分卷从副榜递补。
因为是增加二甲进士名额,而非不用原来的办法,这个规定最终在朝堂上勉强获得通过。明法科、明算科作为进士科附加考试的事情,向前推进一些。
朱由检心情大好,又和群臣议定,一甲仍旧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