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名匠官,为何只是多支米三万余石?
难道文思院大使和副使,每年本色俸禄只有十几石?
对此很是疑惑,朱由检召来内官监的人,询问这件事情。
被任命为内官监提督太监的刘若愚道:
“本朝匠户有两种,一种是住坐,一种是轮班。”
“住坐的工匠,每月上工十日。”
“轮班的工匠,最初以二年、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输作三月。景泰五年,俱改为四年一班。”
“文思院匠官有住坐,有轮班,三千多人实际同时在值班的,只有七八百人。”
“所以每年多支米三万余石。”
微微点头,朱由检表示明白了,又询问道:
“有品级的工匠发俸禄,没有品级的呢?”
刘若愚回道:
“洪武十一年令,工匠月粮直米,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
“成化十二年令,营造军民人匠,每名月给食盐一斤。”
“工匠有军匠、有民匠,在内廷监局服役的,月支粮多在三五斗。”
朱由检思索了一下,觉得匠户服役的时间并不多。坑的地方在于,这是强制服役。无论是对在京城住坐的工匠、还是对外地进京轮班的工匠来说,这个制度都很坑。
住坐工匠每月上工十日,意味着他们只有二十天的自由接工时间,超过二十天的大活,他们就没有时间接。
外地工匠只需要每四年进京服役三个月,听起来似乎更好。但是以大明的交通,来回路上需要两三个月。可以说一次服役,就要耗费半年。
而且更坑的是,他们还得自带路费。赶路时也不可能上工,同样不会有工钱。
想着以后要改变这种制度,给匠户减轻负担。朱由检询问道:
“有不愿上工的匠户吗?”
“对那些人怎么办?”
刘若愚道:
“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每班有三个月,故而征银一两八钱,分为四年,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
“有些匠户的手艺好,能够轻易交上这个钱,所以他们就不来上工。”
“朝廷只能给他们加文思院官衔,才能让这些人过来。”
“文官说要把文思院匠官革了,都是无知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