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约束皇权

袁可立认真思索,说道:

“礼乐就是纲纪,唯有制度明确,秩序才能规范。”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

“太祖立纲陈纪,大明天下已经近三百年。”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如今大明的礼乐已经用了将近三百年,多有不合时宜之处,施行起来让人手足无措。”

“所以陛下要重制礼乐,让大明再兴数百年!”

这是他的思索,也是很多人的看法。

虽然没有人在公开场合乱说,但是以唐宋的经验来看,对于一个朝代来说,三百年就是一个槛。

很多人认为,皇帝是在为大明迈过这个槛做准备——

成功了就能避免天下崩坏,不会像以前那样,经过一个乱世之后,由新建立的朝代制礼作乐。

刘宗周还没有想过这些,听到袁可立的看法,觉得肩上的责任,又沉重了几分。

因为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如果重制礼乐失败,自己不仅可能像方孝孺那样身死族灭,甚至可能连名声都没有,所有人都会把自己看成大明覆灭的罪人。

这样沉重的责任,让他如何不感到沉甸甸。

但是反过来讲,如果重制礼乐成功,让大明再兴数百年,他的名声不说能比周公,也会成为天下公认的圣人。

所以他更加坚定地支持皇帝,支持重制礼乐。

想着皇帝私下里的说法,刘宗周道:

“陛下曾向我说,重制礼乐,就是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

“礼,就是秩序。乐,就是调和。”

“唯有对权力和财富重新分配,才能称得上重新制定秩序、调和社会矛盾。”

“这就是陛下心目中的重制礼乐!”

“不知袁公以为,要重新分配权力和财富,首先该做什么?”

袁可立听着这个说法,只觉醍醐灌顶,把皇帝登极来做的事情,完全串联起来,喃喃道: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难怪陛下揽权的时候,还一直在放权。”

“陛下之前做的事情,也是在重制礼乐!”

想着皇帝和自己商讨的戒严法,还有规范的廷推法,以及在夺走锦衣卫的时候,又丢出来的卫尉寺。

袁可立完全明白了,当今皇帝虽然揽权,却不是沉迷权力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制定规范,要重制大明礼乐。

这让他的内心,变得和刘宗周一样,对皇帝更加支持。认为自己遇到这样的圣君,应该尽心竭力。

所以,他想着明日的经筵,说道:

“原本我打算向陛下讲《贞观政要》,现在看来,似乎讲《资治通鉴》更恰当些。”

“不知刘公以为,讲解《资治通鉴》的开篇如何?”

刘宗周听着袁可立的想法,顿时抚掌赞叹:

“确实应该讲《资治通鉴》。”

“它的开篇,就是讲礼崩乐坏。”

“要让天下人知道,礼崩乐坏后是什么样子。”

“这样才能明白,为何要重制礼乐。”

《资治通鉴》的开篇,是讲三家分晋,周天子册封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这在司马光看来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周室衰落的关键。

从此以后,天下彻底礼崩乐坏,进入战国时代。

这样的后果,谁看到都会受警示。所以刘宗周赞成袁可立讲这篇,讲解礼崩乐坏。

而且,两人心照不宣的是,那就是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又说“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意思是礼崩乐坏的责任,在于周天子自己坏了礼。警示当今皇帝在重制礼乐后,也要遵守礼乐。

这样一来,自然能对皇帝带来约束。让皇帝不能随意违背礼制,造成礼崩乐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