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你是右都御史,有监察科道官员的责任。”
“你说现在这局面,应该如何解决?”
袁可立在和黄立极一起执掌戡乱救灾委员会后,如今隐隐和首辅并列,有插手其它衙门的权力。
再加上他曾经协理三法司,当前三法司的格局,就是他确定的。
成基命面对他的询问,没有敷衍塞责,认真想了之后,回道:
“陛下曾多次嘱咐科道言官要更注重本职,纠察违法事件。”
“如今这些文官不专注于本职,反而在朝堂大事上胡乱发言。”
“窃以为应该考核,查查他们的本职事项是否做完!”
这是一个办法,但是在这个时候实行,恐怕会引来科道言官的不满。认为他们是公然打击报复,钳制言官发言。
所以袁可立让担任起居注的弟子先把这个意见记下,又问李邦华道:
“李兄,你是左副都御史,负责在都察院协理院事。”
“对当前的局面,有什么办法没有?”
李邦华更是激进,直接就要拿掉那些官员的官位,说道:
“陛下曾明确说过,朝廷三法司官员,以有地方司法经历者优先。”
“但因为老人老办法,有许多从知县升上来的官员,被起复或任命为科道。”
“这次闹事的毛羽健等人,多是知县出身。他们自以为治理过地方,对朝堂大事横加指摘,丝毫不讲证据,视三法司制度为无物。”
“要我说,就该严格执行陛下规定,裁汰这些知县出身的科道官员。”
这个提议,让众人大吃一惊,有些不敢相信。
因为科道官员在二月选官时才被补满,如今要拿到知县出身的,几乎要拿掉一半。
这让科道的职责,如何承担起来?
但是李邦华说的也确实是个办法,朝堂上的大臣,对那些只会乱喷的言官也有些厌烦。
他们本来还觉得皇帝不让知县补科道不符合以前惯例,但是在对比推官和知县出身的科道官员后,如今却感觉很有道理——
毕竟推官是司法官,大多还注重证据和法律,写出的奏疏算是言之有据。
知县出身的科道,则大多把自己视为朝堂大臣,在各种事务上胡乱发言。他们把风闻奏事的权力,发挥到了极限。甚至捕风捉影,勒索其他官员。那些官员不想被他们弹劾,只能破财消灾、或者帮他们办事。这种奇葩的事情,有良知的官员都会看不惯。
朝堂上的大臣,这种事情早就厌烦了,甚至很讨厌那些自命不凡的小官。在皇帝指出科道官员的出身后,他们审视之下,发现这些人大多是知县出身。顿时就找到了目标,支持皇帝的政策。
听着这些人的态度,袁可立看向董其昌和李若星,说道:
“董兄、李兄,如今署理吏部尚书的杨景辰闭门待罪,这件事需要你们去办。”
“你们说这些科道官员,应该转任何职?”
没有像李邦华说的那样裁汰,袁可立只想把这些人调出去,不影响朝堂局面。
董其昌在吏部不怎么管事,李若星道:
“转任暂且不急,现在有一件事更迫切。”
“光禄寺少卿周延儒,已经主动把非法收入上交,并且把自家财产申报,请求在所有官吏中推行这个制度。”
“礼部尚书温体仁响应,已经要求礼部各衙门实行,以示清贵官员为官清廉。”
“我已经打算把财产申报制度在吏部实行,避免他们在官员选任时徇私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