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陕西大旱

“科学院和上林苑监合作,成立农业科学分院。”

“徐学士就主持这个农科院,研究农田水利和耐旱作物,尽快推广到陕西。”

“还有孙元化出使泰西时,让他多注意搜集一些种子,耐旱、耐寒、高产的,都要搜集过来。”

把欧洲种植的大麦、小麦、黑麦、甜菜等作物,都加入了搜集名单。美利奴羊、安格斯牛、夏尔马、长毛兔、白猪等品种,无论这时候有没有,都注意搜集一下。

甚至,他还想到原产于西非的油棕和南美的橡胶,让孙元化出使时分出船队搜集。

使团的规模,也因此越来越大。朱由检从内库中拨出款项,作为出使花费。

徐光启得到了这个任命,觉得在京城研究耐旱作物,同样能为抗旱救灾做贡献,终于放弃了去陕西的事情。

但他还是请求,派一些弟子前去,在陕西建立试验田。

朱由检点头认可,指定安排给徐光启的新科进士宋应星带队,考察陕西的农田水利。

宋应星接到任命,准备前往陕西的时候,之前被皇帝任命去考察驿站、驿道的陈奇瑜,已经抵达了陕西一段时间。

一路沿着驿道走来,陈奇瑜看着干枯的禾苗,确认陕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旱灾:

“三伏亢旱,禾苗尽枯,这是真正的赤地千里啊!”

“陛下真说中了,陕西发生了大旱!”

离开京城之前,他心中对皇帝的预测本来还有怀疑。但是一路走来,他已经怀疑尽去。

不但陕西,沿途的山西很多地方也发生了旱灾,需要朝廷赈济。

陪同他巡视的延绥巡抚朱童蒙,同样也是这个感受,面色沉重地道:

“禾苗尽枯,就不止是减产了,而是完全绝收。”

“延绥这边去年就有旱灾,让很多人家积累的粮食耗尽。”

“耕三余一、积谷防饥,三年才能积累出应对一年灾害的粮食。”

“今年不但不能补充积蓄、反而又发生大旱,灾民是彻底活不下去了,只能靠朝廷赈济。”

“陈兄,你说朝廷能拨下多少赈灾款、运来多少粮食?”(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