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卿勇于任事,不要在乎物议。”
“卿的忠心朕是知道的,不要心有疑虑。”
袁可立正色说道:
“臣非是惧物议,而是要立规矩。”
“枢密同知本就权重,兼任兵部尚书已是在改制时特殊情况。”
“若是再兼任其他官职,权力实在太大。”
“臣请陛下明令,枢密同知和枢密使,不得兼任其他职位。”
朱由检听着他的话,知道这确实在为朝廷考虑,是要为以后立规矩。
这让他心中很是感动,有些感慨地道:
“若是朝臣皆如此,朕何虑朝堂之事。”
“袁卿忠心为国,堪为官员表率!”
赞扬了袁可立一番,朱由检还是没答应他的请求,决定道:
“枢密院组建至少需要半年,和地方的磨合也需要时间。”
“朕就定今后一年为过渡期,不作为以后的常态。”
“顺天府尹一职,袁卿就再兼任一年,以便整顿京城一带防御。”
“朕再安排司农寺卿郭允厚兼任顺天府丞,袁卿以为如何?”
多了一位官员制衡,又被皇帝如此夸赞,袁可立接受了皇帝的任命。决定把顺天府的事情尽量交给郭允厚,自己少插手些。
事实上,这一年他和郭允厚的接触不少,因为太府寺推行的税制改革,主要就在顺天府。
如今皇帝任命郭允厚兼任顺天府丞,既有让他把税制改革继续推进的意思,也有安抚一下这个人用意——
从太府寺卿转为分出来的司农寺卿,权力小了一半。这让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的郭允厚,心里可能难接受。
所以皇帝给他加个兼职,显示信任仍在。
事实上,郭允厚一点都不难以接受,甚至太府寺分割前,毕自严就征询过他的意见。
他同意分割的原因,是这一年实在太累。光是顺天府的税制改革,就让他觉得忙不过来。
想到皇帝来年可能要把税制改革向北直隶推进,他就同意了毕自严的提议,从太府寺分割出司农寺,转任司农寺卿,把田税以外的税务交给他人。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皇帝似乎觉得他太清闲,给他加了担子,兼任顺天府丞。
甚至还让他尽快整理出顺天府的黄册,看看有多少田地能够征收赋税。以及工部把海河整治后,将来能开垦出多少荒地用于屯田。
单是顺天府的事务,就能让他忙不过来。想要轻松一些,那是想得太远。
交流了一些枢密院的事务,朱由检又问袁可立道:
“枢密院下属衙门,袁卿也应该看到了。”
“有没有什么意见,打算怎么定品?”
之前他提出的五院方案,对各院下属衙门简单设置了一些。
但是更具体的机构和级别,并没有确定下来。
袁可立听到之后,当即道:
“臣以为监军总署和军事法庭,应当明确由枢密院和都察院、大理院共管。”
“主官兼任两院职务,方便参与院事。”
“但是两院掌院只有正二品,副掌院或副都御史只有正三品。”
“陛下定枢密同佥为从二品,级别有些太高。”
“臣恐兼职之时,恐会有些不便。”
枢密院级别定得高,这是朱由检之前定下的,为的就是分内阁的权。
后来他提出五院方案,把五院级别统一定为正一品,实际除了枢密院之外,其他四院都没有一品官职。
想要升为从一品、正一品,只能用加衔提升级别。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枢密院的官员兼任其他四院官职时,级别会比较高。可能会让其他四院的主官,觉得不太自在。
如今五院方案已经通过,枢密院的级别是不能降。袁可立的意见,是向下增加级别:
“臣以为左右枢密使、枢密同知、枢密佥事、枢密同佥之下,应该增设职位。”
“前宋之制,枢密同佥之下,有枢密都承旨、枢密副都承旨、枢密承旨、枢密副承旨掌承宣旨命。又有枢密检详官、枢密计议官、枢密编修官等官。”
“臣以为应该增设这些官职,为枢密院官员定品。”
“枢密院下属各部和总署,级别应定为正三品,和侍郎、副都御史相当。”
朱由检有些迟疑,询问道:
“定为正三品合适吗?”
“难道还称为侍郎?”
袁可立有些犹豫地道:
“或许可称为侍中,以和侍郎区分。”
朱由检摇了摇头,没有同意这点。
侍中在大明是建文皇帝曾经设置的官职,位在尚书和侍郎之间。
它的名字是不错,但是朱由检不想用——
避免有人把自己和建文皇帝联系起来,说自己乱改官制,必然遭到失败。
所以他思索之后,说道:
“直接称为部长吧!级别定为正三品。”
“以后三字部的主官就称部长,和吏部等两字部区分。”
“三字部衙门级别定为正三品,部长和副部长可通过担任枢密大臣提升品级。”
“正三品部长之下,副部长级别从三品,部长助理或者说部务佥事正四品,部务同佥从四品。”
“司厅处科的主官也直接称司长、厅长、处长、科长、股长,级别定为五六七八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