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户部银行铸造一亿枚,其中有三千万存入银行,又有三成、也就是九百万作为准备金被存入金储会。”
“那么金储会就能根据所拥有的九百万枚银元,发行九百万银圆券。”
“这些钱除了成本之外,大部分会拨给户部,由朝廷分配使用。”
“朕的这个目的,董卿可明白了?”
董应举最初听到银圆券,还有一些不明白。
但他到底是大明最精通金融的人之一,很快就琢磨明白了。
皇帝的意思,就是在制造银元之外,另外印刷出可以兑换银元的银圆券。
这些印刷出来的钱,就是朝廷的收益。
想通这些之后,董应举的内心,顿时怦然心动。
因为这个收入,能极大地增强朝廷的财力。
所以他更不愿意金储会掌握银圆券发行了,说道:
“臣以为户部银行就能发行银圆券,不用麻烦金储会。”
“而且银圆券的印刷数量也可以更多点,户部银行铸造一亿枚银元,就发行一亿元银圆券。”
好家伙,这可比朱由检设想的更激进。
但这同样也是朱由检不敢把银圆券的发行交给户部银行的原因。
像董应举这样激进,银圆券会不会被民间接受都不好说,即使暂时接受了,以后也可能像宝钞那样失败。
所以他问董应举道:
“户部银行发行的银圆券,民间百姓会认吗?”
“现在大明的宝钞,有多少人把它当钱?”
“你有没有信心,把官员的俸禄发成银圆券?”
董应举这下没话说了,因为大明的宝钞,现在是擦屁股都没人愿意要。
户部银行发行的纸币,多半像宝钞一样被抵制。
不过不管如何,他都想把银圆券的发行权力捞过来。是否能够可行,先试一试再说。
但是朱由检却不敢让朝廷试了,万一银圆券发行失败,朝廷为数不多的信誉,就要被消耗干净。以后再想发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朝廷只有一次机会,必须谨慎再谨慎。他威胁董应举道:
“若是董卿执意反对金储会,朕就让皇家银行独自发行银票,用以在内廷银行兑换白银。”
“其它钱庄、银铺,到时也可能会发行银票。”
“户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把银票规范起来。”
董应举这下急了,因为银票的发行,明显是被银行、钱庄掌握。户部从这里面,没有丝毫收益。
与之相比,金储会外廷能掌握三分之一席位,印刷的银圆券也会交给户部,那可是巨额收益。
所以他当即道:
“不能允许钱庄、银行私自发行银票,必须要发行统一的银圆券。”
“臣以为金储会可以设置,但是外廷的三个席位,要都交给户部。”
朱由检对此没意见,因为他原本就打算交给户部的。
在说服董应举后,金储会算是正式分享了一部分中央银行的职权。
为了防止这个机构膨胀和腐化,朱由检又做出了限制,例如在国会设立金融委员会,并且规定每年的纸币发行数量,必须由国会通过。
在国会设立之前,就按金储会储备的金银,发行相应的银圆券。
可以说,他对纸币的发行非常谨慎,连董应举提出的银元和银圆券一比一都没采纳,只发行能和朝廷金银储备对应的银圆券。确保每一张银圆券都能兑换出银元,让它的信用能够立起来。
得到皇帝的回复,并且和皇帝商讨好条件后,董应举心满意足地出了皇宫。并且吩咐户部铸钱的工匠,研究打制币和机制币——
他要尽快把银元造出来,让金储会发行银圆券。
也因为此,在涂文辅召集他和商人第三次开会时,众人终于就大明金融协会和金银储备委员会的成立,达成一致意见。
这个在后世大名鼎鼎的机构,终于显出了雏形。
皇室也靠着这个机构,开始掌控金融业。
可以说,这件事情,除了户部银行有些吃亏外。大明皇帝和商人,都是非常满意。
皇帝掌握了金融上的权力,商人也靠着依附皇帝分享了一点。
并且这些第一批加入金融协会、参与金储会组建的人,还掌握了相对后来者的优势。
他们也通过向内廷银行学习,逐渐转变为合格的金融从业者。
未来,他们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影响到大明的方方面面。(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