抨击着这个制度,朱由检道:
“礼法之设,要防人性之恶。”
“所以万历之时,朝廷规定不许有子宗室选取继妃。”
“为的就是担心继妃有子,心中生出歹意。”
“放在懿文太子身上,纵然吕妃可能心地不坏,但是她身边的人,对待朱雄英、朱允熥兄弟时,焉能如常妃在世时尽心?”
“朱允熥原本是懿文太子的嫡次子,无缘无故降为嫡三子,他在明白事理后心中焉会甘心?”
“此为太祖和国初群臣之失,在礼法上出现疏漏。”
这样一番近乎恶意猜测的话,让一些迂腐的臣子,纷纷眉头皱起。
但是更多的人是认同,否则不会有万历年间制定的那个条例。
甚至还有人想到朱雄英之死,心中更有些不寒而栗——
如果吕妃或吕妃身边的人悄悄做了手脚,谁又能够查出来。
一些人想到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去世、洪武十六年定下的文官荫叙制度,就规定了元嫡高于继嫡。更是在心中推测有些人可能是拿此事提醒太祖,可惜太祖当时对此没有在意。
心中浮想联翩,群臣听到刘宗周说道:
“陛下皇帝所说礼法要防人性之恶,实是天下至理。”
“阳明先生说: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臣受命重制礼乐,就是要明礼乐、正人心。”
朱由检颔首赞许,说道:
“先生受累了!”
“重制礼乐之事,务必慎之又慎。”
“不可学建文君臣,不顾大明境况,只知使用周礼。”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礼乐要符合现状,不能不合时宜。”
“先生的礼乐制定后,要在涿鹿区等地试用,然后在藩国试行,然后再用于各地。”
特意嘱咐了一下,朱由检最担心的就是有人把自己的改革和建文改制联系到一起,抨击自己的改动。
所以他特意把自己和建文君区分开,让群臣引以为戒。
这样一个思想指导下,他对建文君自然没有什么好话,继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