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科尔沁之战

但是大明官员对此不在乎,因为损失的朝鲜士兵只要没有大明公民身份,就不会计入大明军队战损。

无论朝鲜士兵伤亡多少,朝廷都不会责怪他们。

至于火铳的价格,相比长枪和弓箭并不贵。尤其是使用铅弹时,相比箭矢的成本还更低。

就连大明装备院精心制作的火铳,价格也不过四两多。相比建虏的首级赏金,可谓是低多了。

所以朱由检决定,给朝鲜士兵提供更多火器,让他们牵制建虏。

同时为了防止朝鲜士兵上了战场就拿着火器逃跑,他决定把派去朝鲜的新军,都授予宪兵队的权力——

可以在战场上直接执行军法,用严酷的刑罚,减少逃兵概率。

需要生产的燧发火铳数量,更是被他从二十万提高到五十万。

燧发火铳从原本打算用于精兵的武器,向炮灰武器转变:

“五十万支还有可能不够,需要一百万、二百万。”

“按照一杆燧发火铳五两银子估算,一百万杆就是五百万两银子——”

“相当于辽东一年的军费,孙承宗打造的辽东防线实在太费钱了!”

越算越觉得养着关宁军不划算,朱由检已经打算在大凌河防线稳固后,削减辽东军费。

把关宁军迁往其它地方分配土地,降低辽饷支出。

如果因此能省出一百万两,他就能打造二十万支火铳。

发给朝鲜的速成兵,都会更有成效。

——

辽东督师孙承宗,此时也很有压力。

因为一年多下来,他发现在原本在辽东属于主角的关宁军,现在成了看客。

皇帝让东江镇出击、让满桂等人出击、甚至东宁岛调来东宁兵出击……就是不让关宁军动弹。

唯一动的两次,还是何可纲挑选兵马帮助东宁兵修筑大凌河堡,还有前段时间黄龙和周文郁各带一个营去支援旅顺。

这让关宁军上上下下都有种失落感,觉得朝廷不看重关宁军。

孙承宗作为督师,这种感觉更深。他觉得皇帝虽然说得很好听,给他的权力也很大,其实却不重视。

尤其是枢密院成立之后,经常用信鸽、臂板通信等方法,直接指挥军队。

东江镇等关宁军之外的辽东军队,也更愿意听从枢密院,对他这个督师却不怎么理会。

这让孙承宗越来越感觉,他这个辽东督师和关宁军正在边缘化。如果不立下新功,下一步就是被裁撤。

对此怀着忧心的他,来到前线的锦州城,和关宁军的高级将领商议要怎么做。

茅元仪在锦州担任护军都尉,他是很感激当今皇帝的。

因为皇帝不但重用了他,还给他特赐元士出身,让他面对进士时,不用再低声下气。

以国士自诩的他,对皇帝当然要以国士报之。 坚决执行朝廷命令的他,毫不犹豫地道:

“朝廷命令关宁军守好山海关和宁锦防线,我们守好就是了。”

“否则出了差池,有谁能承担起?”

辽东提督尤世禄,则是有些忧心地道:

“山海关什么时候都要守。”

“但是大凌河防线建好了,宁锦防线就可能被撤。”

“我们去年的时候,就该极力争取。”

去年朝廷让他们提出防止建虏绕道草原的办法,关宁军提出修建大凌河城。

结果被朝廷认为风险太大,转为让东宁兵修建大凌河堡。

对于这个结果,他们当时是既有失落、也有一些庆幸。

因为东宁兵顶到前面去,他们在后面就能够更安全。

但是在今年修筑大凌河堡顺利,甚至连二号堡都要修成后,他们原本的一点庆幸,就完全被失落取代了——

因为只要大凌河防线修成,后方的宁锦防线地位必然会下降。

这可是关系到关宁军的地位,以及军费的大问题。

关宁军饷银很高的原因,就是势处孤危、御敌独先。

大凌河防线建成后他们转为了后方,凭什么还要那么多饷银?

明白了这些的关宁军将士,对尤世禄多有指责,认为他这个战功不显的人,不配当辽东提督。

这让尤世禄的压力非常大,面对孙承宗提议道:

“关宁军要抽出精锐北上,支援大凌河防线。”

“否则等东宁过来更多的秦兵后,大凌河就不归辽东掌握了。”

前锋副总兵金国凤,更是请求要移驻大凌河二号堡。

作为从宣大调过来的武将,他来辽东是取代朱梅的。

只是人家朱梅是总兵,调到关内后更是高升提督。金国凤调来之后,却只是个副总兵。

这让他迫切想要立功,想要到前线去。

眼看大凌河二号堡就要修成,他想率领士兵进驻。

孙承宗面子却有些挂不住,不知道怎么和负责大凌河堡修筑的霍维华去说。

作为一个东林党,他是不怎么看得上霍维华这个阉党的,对他提供的帮助也只是例行公事。

如今让他去和霍维华讨要二号堡,这让他怎么拉得下脸来?

但是不去的话,大凌河防线修成后关宁军就会处于后方。这让他以什么理由,向朝廷讨要那么多军费?

在皇帝把东宁兵调到这里后,关宁军以后算是有竞争对手啦!

他们再也不能仗着地位重要就向朝廷要厚饷,不给就会哗变。

孙承宗想着如今变得桀骜的关宁军,再想着东宁那边今年又接收的移民,还有徐大化、田尔耕等人,正在训练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