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战争之年

朱由检十分关注朝鲜战事,他的想法就是,用朝鲜牵制建虏,给大明更多的时间提高实力。

所以,崔南伊伏击失败后,他立刻命令锦衣卫军情司,把这段时间所有关于伏击的情报搜集起来,交给军事科学院分析。

军事科学院是皇家科学院的一个分院,如今也是徐光启在兼管。

负责具体事务的,是他的弟子韩霖。

此人是大凌河堡的总工程师韩云的兄弟,不但精通城池修建,而且精于兵法和火器。

禀承皇帝的火器化思想,韩霖提出的战术改进方案是:

“伏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火铳的射程不够,受地形限制太大。”

“如果使用的火器射程更远,那就可以在更多的地方伏击了。”

“臣以为可像滑膛火铳一样,在十二毫米轻型线膛火铳之外,研制二十毫米重型线膛火铳。”

“这样它的威力和射程会大大增加,足以在千米之外狙击。”

把狙击队正在使用的十二毫米线膛火铳,升级为二十毫米线膛火铳。

这让朱由检听到后,神色极为精彩:

『十二毫米的狙击枪口径已经够大了,没想到还想用狙击炮。』

『这可真是威力不够,口径来凑。』

『而且千米之外,能够保证精度吗?』

对此极为怀疑,朱由检询问韩霖道:

“千米距离,需要考虑的东西就多了,风速、风向等等,都会影响精度。”

“而且狙击手的眼睛,能看那么远吗?”

“难道装备院把瞄准镜造出来了?”

韩霖惊愕了一下,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装备院正在研制瞄准镜。

听到皇帝提起,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东西。这让他很是兴奋地道:

“要是有了瞄准镜,能远距离狙击的人就更多了了。”

“但是在那之前,臣以为可挑选眼力好的人,让他们当狙击手。”

这是他的想法,也是他提出研制二十毫米狙击铳的原因。

大明这么多人口,总有人的眼力远超他人。火铳训练又简单,韩霖认为可以把这些人练好后送到前线去。

朱由检对此并不看好,因为远距离狙击,涉及到很多东西。风速、风向、气压变化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精度。需要像瞄准镜一样,花费很长时间摸索完善。

如今韩霖想做,可以让他指导新军的狙击队挑选人,做做前期准备。

但是朝鲜战事显然不能指望它,远距离狙击手即使培养出来数量也上不去。

朱由检更希望看到的,是类似朝鲜战争中大规模狙击的冷枪冷炮运动,他在思考之后说道:

“远距离狙击不易,不可能大规模普及。”

“最重要的还是发动朝鲜民众,让他们参与进去。”

“燧发滑膛火铳的射程已经超过弓箭,在和建虏小股军队交手时轻易不会吃亏。”

“你们军事科学院要尽快编写《民兵训练手册》,用最简单的办法把朝鲜民兵练出来,让他们学会用火铳和手榴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