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装备院的工匠

听到王承恩的解释,朱由检沉思起来。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大明现在的武器设计进展很快。工匠们用木材制造的各种火器模型,几乎赶上了历史上两百多年后火器设计百花齐放的年代。

但是制造却没跟上,尤其是大明现在的工业水平,仍旧停留在手工业时代。

历史上最先装备后装枪的普鲁士,就曾遇到这个问题。他们花费二十六年,才生产出足够三十二万军队换装的德莱赛针发枪。

大明现在的技术水平远不如那时的普鲁士,各种制造火器的机械都没发明出来。靠着庞大的人力,才能在每年生产六千支左右后装线膛火铳。

以这个生产速度,给京城的军队换装,就需要大约二十年。更别说长城、辽东等地,还有数十万军队。

所以全部装备后装线膛火铳,显然是不可能的。

还需要一种成本低、易生产的武器,和后装线膛火铳搭配。

但是对王承恩提出的生产前装燧发火铳,朱由检毫不犹豫否决:

“燧发火铳点火率太低,军中意见很大。”

“现在有更好的火铳,不需要继续装备它。”

五成左右的点火率,即使二次点火也不过七成五。发火率实在太低了,军中将领和士兵都对此很有意见。

要不然狙击铳也不会继续用簧轮点火,没有采用燧发。

王承恩以前在盔甲厂任职,对于兵器集团自然是很关心的。再加上他知道皇帝对火铳的重视,在这方面下了苦功。

在皇帝否定了装备燧发火铳后,他又提出建议道:

“燧发打火点火率低,可以转用火帽。”

“把燧发铳改为火帽铳非常容易,可以直接把原有的火铳用起来。”

这是一条可行之路,朱由检微微点头,认为可以改造。

但是他仍不认为,应该生产火帽铳:

“自流引药燧发火铳改为火帽铳后,使用时就多了一道安装火帽的步骤,射速会有所降低。”

“而且前装火铳不符合大明军队的战术需要,它不适合伏击。”

朝鲜之战的结果表明,射程远的火铳在伏击作战时很好用,建虏基本没有威胁到他们的手段。

擅长远射的狙击手也因此在战斗中如鱼得水,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黄金年代。

这次战争中,就有多位狙击手、观察手被封爵。军中擅长射箭的,几乎都在往狙击手转型。

普通军队也吸收了狙击作战的经验,更加喜欢伏击。

能趴在地上装填、适合伏击作战的后装火铳,因此受到欢迎。

需要站着或半跪着装填的前装火铳,被他们弃如敝履。

再加上火帽铳的射速相比自流引药燧发火铳更慢,朱由检觉得如果他强行装备这种火铳,军中会生怨气。

这对于他来说,自然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前装火铳的射速太低,训练有素的士兵、和普通民众也拉不开多大差距——

那是最可能发生革命的时代,他惟恐避之不及。此前成本很高的后装火铳被装备,就有他推动的原因。

到了后装火铳时代,发生革命的危险就小多了。训练有素的军队,能轻易镇压很少训练的平民。

尤其是后装火铳的射速快,对后勤要求很高。不取得士兵支持、不夺取军火库和兵工厂,革命基本都会失败。

所以即使生产上很困难,朱由检也倾向于装备后装火铳。尤其是雷汞发明后,金属定装弹已经可以投入使用,能大大减轻后装火铳的漏气。

实在不行,他就装备类似后世霰弹枪的中折式火铳,独头弹百米左右的射程、再搭配射程更远的箭形弹,也是能基本满足需要的。

这种不需要机匣、不需要拉膛线的火铳,生产成本很低。朱由检打算催一下,尽快完善这种火铳:

“撅把式手铳和猎铳研制得怎么样了?”

“尽快把这种中折式火铳造出来,看看能不能用于军队。”

让王承恩去催一下,就算不能拿出成品,也要把木制模型送过来。

——

装备院中,此时有不止一个小组,在研发后装火铳。

在雷汞于年前被发现后,装备院所有会设计的工匠,几乎都投入后装火铳设计——

因为他们都知道,雷汞和底火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很多之前限于发火方式无法采用的设计,在金属定装弹出现后,将会变得实用。

例如之前因为因为漏气和倒引火药缺点多多的转轮火铳,在金属定装弹出现后,第一个完成进化。

新的转轮手铳,只需要按下击锤扣动扳机,就能连续发射六发子弹。

射程同样也大大增加,转轮手铳的有效射程,能达到将近五十米。

加长铳管的转轮火铳,有效射程更是达到上百米,真正接近了前装火铳,而且能够连续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