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管怎么说,皇帝都做了决定。他们再是不满,也只能听从旨意。
朱由检对楚藩的郡王,是不怎么看得上的。尤其是武冈王朱华增,看着朱华奎兄弟长大,却眼睁睁地看着朱华奎带着争议继承楚王之位。直到朱华趆揭发之后,他才跳出来作证,是一个非常没有胆气的人。
对这样的人朱由检根本看不上,其他郡王比起他更为不堪。这些人享受富贵惯了,根本就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反而是楚藩宗人,有可能冒出来人才,在婆罗洲上立足,制衡郑芝龙等人。
决定了对楚王争夺的政策后,朱由检正想再动一下其他没有亲王的宗室,周王朱恭枵突然跳了出来,说道:
“陛下,如此争夺王位,将来失败者如何安排?”
“若是仍旧留在楚藩作为领主,臣恐他们会被新楚王打压。”
“若是开藩时产生争端,甚至会结下仇恨。”
认为这样不利于宗室稳定,将来很可能产生各种争端。
朱由检心里巴不得这样,以免藩国太强大脱离掌控。
但是明面上肯定不能这么说,他有些含糊地说道:
“争爵的规矩朕会让人拟定,并派官员监督。”
“如果宗室出现损失,一律追查到底。”
“王兄以为如何,可有更好的办法?”
朱恭枵是真心为宗室稳定考虑,说道:
“陛下允许争爵失败的郡王独立建立藩国,臣以为也应允许其他宗人。”
“这样争爵失败的宗人就不归新楚王管辖,也就没有那么多矛盾了。”
“就是臣不知陛下先前提到的以功臣贵族身份,不知是何含义?”
其他宗室对此也有疑惑,朱由检对此解释道:
“以功臣贵族的身份独立,意思是朝廷褒扬他们开辟封地的功勋,给他们授予爵位。”
“封爵之后,就像其他因功封爵的贵族一样,不再属于宗室,也不记录玉牒。”
“以太祖后裔的身份,另建宗庙族谱。”
这是朱由检为了削减宗室的数量,所做出的措施。
同时还有让他们以独立贵族的身份加入贵族议会,加强对贵族议会掌控的意思——
毕竟随着外姓贵族的增加,只有三十个的藩王,在贵族议会中人数太少了。
但是三百多个郡王,又不能让他们全都加进来。
所以朱由检就让想自立的郡王独立,授予贵族身份。
这对一些郡王来说当然是利好,尤其是那些和亲王矛盾大的郡王,他们早就想分出去单过,如今终于找到了机会。
周王朱恭枵就更喜了,追着皇帝问道:
“这些独立出去的郡王,领地面积是否算在藩国内呢?”
“他们能受封什么爵位,是不是传言中的郡伯?”
显然他对京城的传言有所耳闻,知道理藩院在绸缪把郡王改为伯爵。
朱由检对此肯定道:
“郡王身份贵重,改为功臣贵族以伯爵始,视其功绩册封公侯伯爵位。”
“如果立下的功劳很大,还能像靖江王一样,开辟王国封藩。”
这让一众郡王,闻言更是欢喜。
认为皇帝对宗室实在优待,他们也有成为靖江王的机会。
普通的宗室则是翘首望着,听到皇帝说道:
“郡王即使不独立出去,以后也要改称郡伯,爵禄由所在藩国分配的领地替代。”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改为一二三等男爵,世袭男爵爵位。”
“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改为世袭爵士,拥有方十里到方三十里封地。”
“如果是朕的五服以内亲属、或者亲王的三服以内亲属,爵位以子爵起。”
这是理藩院仔细讨论后,所给出的建议。
宗室将军都封为子爵人数太多,中尉数量就更多了。所以就降了一级,改为从男爵、爵士起。
只有皇帝的五服以内宗亲、亲王的三服以内宗亲,仍旧以子爵起步,享受一些优待。
这让一些宗室失望,觉得待遇有点低。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在意,因为现在他们中很多人连宗禄都拿不到,有了封地总要好过些。如果独立出去,还有立功升爵的机会。
很多人根本没注意,转为爵位后就只能由一人继承。奉国中尉的子嗣,以后不能都成为世袭爵士。
朱恭枵对普通宗室如何不怎么在意,他关心的是自己提出的问题,皇帝还没解释。
这让他急得想要再次追问,却又不好显得太过急切,显得自己像是逼问皇帝。
好在皇帝没有让他等多久,就继续道:
“神州以内的藩国,即使宗室独立出去,只要爵位没到伯爵以上,领地面积就计算在王国的方千里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