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杨嗣昌的进谏,朱由检没有通过枢密院提出的迁徙京城卫所方案。
他在二月二十八日,举行枢密院、兵部、五军都督府联席会议,专门商讨这件事情。
由于杨嗣昌已经在皇帝面前大胆说出实情,皇帝对卫所糜烂的现状也没有多加责怪。担任京营护军使的李邦华在受到皇帝斥责后痛定思痛,大胆陈述京城卫所情况,并认为很多在卫所吃饭的冗员,完全可以裁去:
“京师七十二卫,每卫吏役以三四十名计,合之以二千余人计。”
“此辈空耗粮饷,臣以为每卫留二到四人即可,余者皆可裁去。”
朱由检根本不知这件事情,仔细询问他道:
“这些吏役都是做什么的?”
“为何可以裁去?”
李邦华道:
“他们主要负责文移等事,各卫职守不繁、文移极少,留着他们空耗钱粮而已。”
这是李邦华的看法,朱由检听到之后,却是皱眉说道:
“卫所官兵调动,还有军户的服役、迁徙,怎么能说职守不繁呢?”
“现在卫所的名册,是由谁在管理?”
李邦华支支吾吾道:
“应该还是各卫在管理。”
想到各卫名册形同虚设的现状,实在不好再说裁去吏役。
朱由检就是想到了这点,所以才没有答应李邦华说的裁去冗员。但他对这些光吃饭不干活的吏役同样不满,神情严肃地道:
“各卫名册混乱,实是吏役失职。”
“这些人但凡不能把名册对上的,全部充为军户发往军前效力。”
“京城各卫的职责和机构也要改,不能再这样稀里糊涂下去。”
这点群臣是认同的,因为京城的卫所,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尤其是城外顺天府的卫所改制完成后,城内如果不改,就有外强内弱的危险。
枢密同知袁可立道:
“城内卫所是要改,但他们没有土地,如果按名册征兵,军户该何以为业?”
“臣以为还是在城郊为他们分配土地最恰当,可以让愿意耕种的军户去城外。”
朱由检微微点头,说道:
“愿意耕地的军户,确实可以迁去城郊一带。”
“但是不愿意耕种的,也得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在城内择业。”
“朕的意见就是,把京城卫所的名册统计出来,完全打乱重排。”
“愿意去种地的,按照他们祖上的功劳和分配的土地,优先让世袭军官、世袭军士挑选土地,把他们迁到城外。”
“不愿种地留在城内的,则按所居位置,作为军民户管理。”
这是他左思右想,思索出的方案。
在这个方案之中,留在城内的卫所,被他当成了人武部,负责辖区内的征兵和动员:
“京城三十六坊,每个坊安排一个卫,负责从居住在该坊的军民户征兵,送到京营、巡捕营等训练。”
“原则上每十户抽一丁,每丁服役三年,三年后换为其他人。”
“如果没有人应征,这十户要共同出资雇人应征,或者缴纳免役钱。”
群臣从来没有想过,卫所制还能变成这样。
袁可立在努力思索明白后,询问道:
“这样还要卫所做什么?”
“征兵之事完全可以交给兵备道、守备区。”
朱由检惊讶地看了他一眼,没想到袁可立这么快就想明白,这样的卫所其实是代替守备区。
理论上京城也确实可以设立守备区,让他们去做征兵工作。
但是让文官或文职军官完全掌握这个权力,朱由检的心中,那是一点都不放心。
他宁愿使用腐朽堕落的世官,也要先保证忠心。而且在京城天子脚下,有御史等文官盯着,这些世官失去直辖的卫所军户后,想跋扈也跋扈不哪里去。
当然,明面上是不能用这个理由的,他向袁可立道:
“京城人口繁杂,足有数十上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