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同为江西吉安出身、视文天祥为榜样的李邦华,已经伏地拜道:
“陛下能有此念,臣等死有何憾。”
“朝廷钱粮紧张,臣愿捐一年俸禄,用于建造英烈庙。”
袁可立等人也纷纷拜下,同样表示愿意捐钱建英烈庙。
可以说,在皇帝把文天祥抬出来后,这些人再也没有什么异议。
甚至一部分人认为,英烈庙的建造,要比明堂还重要。
他们积极捐款捐物,想要把英烈庙尽快建出来。
朱由检见群臣情绪激昂,同样十分高兴。
因为这代表着朝堂上的臣子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都在推崇忠义。
不忠不义的臣子,自然会受唾弃。
他起身走到李邦华面前,亲自扶起了这位历史上在甲申之变中同样殉国的人,又让群臣起身,向他们道:
“卿等的心意朕是明白的。”
“英烈庙的建造,也接受士民捐款。”
“李卿就多费心些,担任英烈庙筹建委员会主任,负责英烈庙的资金筹集、以及设计方案征集、还有将来的营建。”
“英烈庙和英烈纪念碑务必要庄严肃穆,同时坚固牢靠。”
“英烈广场和英烈庙也允许士民进入,瞻仰英烈事迹。”
李邦华激动领命,接受了这个任务。决定一定要办好这件事,祭奠文天祥等英烈。
文天祥的名字是如此好用,以至于朱由检把祭祀日期,放在了他殉国的那一天:
“文忠烈公腊月九日就义,恰在腊月初八后一日。”
“以后腊日的八九十日假期不仅要猎取猎物祭祀祖先,还要祭祀英烈。”
“西长安街向西的八宝山有古墓,可以说是一块吉地。朕决定把八宝山一带划为烈士陵园,安葬为国牺牲的烈士,设立文忠烈公等人的衣冠冢,以供士民祭祀。”
“按照皇陵规格安排一个卫做陵卫,还有专门的陵户,负责烈士陵园的维护,作为英烈庙的守卫。”
这样一个规格,和以太庙规格建造英烈庙相同。群臣纷纷认识到,皇帝是把英烈,简直当成祖宗对待。
虽然一些人心中腹诽,却没没有人敢在这时,提出什么异议来。
李邦华还积极献策道:
“为国牺牲的烈士,可谓忠义之至也。”
“臣以为可用后军都督府的忠义前卫,作为八宝山烈士陵园陵卫。”
这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朱由检斟酌之后,说道:
“为国牺牲不仅需要忠义,还需要一腔奋勇。”
“文忠烈公一介文人,却能在天顷之时奋勇起兵。”
“如此可谓忠义,又可谓是大勇。”
“当用义勇前卫,作为烈士陵园和英烈庙守卫。”
把义勇前卫作为英烈庙的守卫,还打算把义勇军进行曲,修改后拿出来传唱。
他不希望大明的士民在遇到危难时只知自杀殉国,忘记了文天祥毅然起兵的勇气。
定下这个之后,朱由检开始了英烈庙和烈士陵园之外,更深一层布局:
“各个卫所和守备区的墓地,在这次迁移时也要集中起来,在山地等不适合耕种的地界,划出公共墓地重新安葬。”
“公墓中要有烈士陵园存在,为国牺牲的烈士,可以葬在里面。”
“同时建立褒忠英烈祠,把牌位陈列里面。”
“京城英烈庙祭奠烈士那一日,各地同样要举行祭祀,让人们永不忘记英烈。”
“先烈们的英灵,也会永远保佑我们!”
这让一些臣子,心中终于恍然,明白了皇帝为何以这么高的规格建造英烈庙的原因。
显然是为了收拢军心,减少这次迁移卫所的阻力——
那些舍不得家业的卫所世官,在面对先祖入祠享受祭祀的大义下,反抗的时候将会非常没有底气。
他们的地位和富贵就是祖辈挣来,如今祖上要被褒扬入祠,他们怎能反对?
烈士陵园和英烈祠,以后也会成为卫所将士的精神支柱,让将士们在战场上面对生死选择时,激发出更多的勇气。
所以,虽然建立公墓和陵园会花费一些钱粮,群臣也毫不犹豫地同意。
李邦华这时想到了一个问题,询问皇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