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杨景辰的奏疏,让他眼前一亮,感觉甚合心意。
立志要成为第二个张孚敬的杨景辰,对张孚敬主导的嘉靖革新颇有研究。在奏疏中提到了嘉靖朝的旧事,提出要执行嘉靖八年廷议结论,革除外戚世封:
外戚封爵,止终本身,子孙俱不准承袭。
这样自然能打击周奎的嚣张气焰,让他不敢再肆意妄为。
朱由检对这份奏疏颇为赞赏,命令内参刊登,让朝堂大臣讨论。
外戚贵族在得知此事后则颇为惊惧,因为他们没有想到,周奎做出的烂事,竟然会牵联到他们。
这些人一个个心里埋怨周奎,一方面又不敢轻视这件事,发动各种关系,去皇帝面前求情——
显然他们知道,这件事的关键是皇帝。只要皇帝扭转心意,他们的爵位就能承袭下去。
不过,让他们绝望的是,当前的外戚贵族虽然不少,却大多没有影响力。
影响最大的武清侯,早就被皇帝以附逆的罪名除爵,被赶去了泉州。
剩下的永年伯、永宁伯、博平侯、新城侯,因为在宫里没人,基本是影响不到皇帝的。
太康伯因为张皇后还活着,倒是能影响到皇帝。但张皇后在当今皇帝即位后,对朝政基本不发一言。
张国纪在经历天启年间的风波后,也不愿掺和朝堂事务。即使这件事关系到他的爵位是否能传承,他也不想打头阵。
至于当今皇帝的外家新乐伯,那是一心支持皇帝。
这些人盘算来盘算去,还是只能捏着鼻子去周家。让周家派人进宫,请皇后劝说皇帝。
不过周家的人这时不敢给皇后添麻烦的,对此一再推脱。
周奎倒是不怕影响到女儿,但是其他勋贵也不敢劳驾他——
这个已经被皇帝评价为“烂泥”的人,显然不可能在皇帝面前有什么影响力。
最终,这些人无路可走之下,只能去找新乐伯。请求当今皇帝的外祖母徐氏出面,劝说当今皇帝。
或许是碍不住这么多外戚的请求,徐氏入宫见了皇帝。然后高兴地出来,向一众外戚说道:
“皇上还是好说话的,念着咱们这些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