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锻铁炮

晚明海枭 朱楼醉茶 2264 字 5个月前

锻造车间就设在新店溪旁,锻铁炮、鸟铳以及甲片都在这里生产,目前驱动锻锤的既有水力,也有畜力和人力。

相比起铸造车间,锻造车间就要嘈杂得多了,锻锤击打金属的声音此起彼伏,再加上光膀子抡大锤的铁匠们在发力时还会偶尔嚎叫一声,整个车间里回荡的都是刺耳的声音。

除此之外,车间里还散发着浓重的汗臭味,打铁可是个重体力活,必须趁热打不能停,要不怎么说“天下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呢?

林海忍受着刺耳的嘈杂声和刺鼻的汗味走进车间,除了那些正在锻打铁板的锻锤之外,还有几名铁匠正在往加热炉中红热的铁块上撒黄泥浆。

“这是在做什么?”林海不解地问道。

“铁块取出锻打之前,必须要淋上黄泥浆和草灰的混合物,之后再取出用钳子夹住,反复击打一千多下,待冷却后再回炉加热,再淋上黄泥浆,重复以上过程七八次之后,打成的铁板方可用于铸炮。”

“之后再把铁板绕着芯棒敲成铁瓦,用四块铁瓦如笋壳一般左右重叠包覆,锻打为一个铁筒。打出多个铁筒之后,再把末端烧红,锻打成整根炮管,最后还要对炮管反复冷锻,如此造出的锻铁炮才算是堪用的。”

“在铁瓦锻打成铁筒,以及铁筒锻打成炮管的过程中,连接处都需要淋上带草灰的黄泥浆,听闻这是从烧瓷业学来的……”

何良焘说起造炮来就滔滔不绝,林海大致听明白了这是一种锻接剂,他其实大致知道明代锻铁炮的制造流程,但并未深入到这种细节上。

很多看似简单的技术其实有很多细节上的门道,没有实操经验的人终究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林海对于研究性项目比较谨慎的原因,公司现有的资源还很难往这方面投入。

“原来是这样。”林海感到又涨知识了,接着又问,“光是锻打铁板就要敲打上万次,这造好一门炮需要多长时间?”

何良焘指着一门正在打磨炮身的轻炮道:“就拿这个大威远炮来说,十个人四十天时间差不多就造好了,如果用水力锻锤的话,可以再少一些。”

大威远炮身长二尺八寸,重量约两百明斤,规模和古斯塔夫二世所用的3磅团属炮相当,当然后者是铸铜炮,因为正如铸铁炮一样,欧洲在锻铁炮方面的技术也远远落后于明朝。

<div class="contentadv"> 其实在冶铁方面,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是遥遥领先于全球的,无论是生铁冶铸技术、生铁柔化技术还是制钢技术均是如此。

在锻铁炮方面,欧洲其实在中世纪晚期也有自己的锻铁炮,不过和明代笋壳结构的锻铁炮不同,欧洲的锻铁炮是木桶结构,简单说就是用细长的铁条铺成一个圆筒,然后再用大量铁箍加固。

这种铁条一般也就一寸多到两寸多宽,而明代锻铁炮的铁瓦则宽达一尺四寸,而且层层相包锻打为一个整体,最终基本是看不出锻接痕迹的,很显然气密性和强度都远在木桶结构的锻铁炮之上。

随着颗粒火药的普及,欧洲木桶结构的锻铁炮已经完全无法承受膛压,再加上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最终就被淘汰了。

很长一段时间,欧洲的火炮全是铸造,直到后来瑞典又搞出了皮炮,这玩意其实也还是木桶结构的锻铁炮。

相比起欧洲的锻铁炮,明代锻铁炮的性能却堪称优异,大威远炮比起瑞典的3磅团属炮重量更轻,成本更低,但弹重、药量和射程却都更强。

明军甚至习惯于用双倍装药的方式来发射,这本来只是火炮测试时所用的方法,但却被很多明军用于常规发射,后世有学者对现存的明代铸铁炮做过金相学分析,发现其成分其实是低碳钢。

当然,关于锻铁炮和铸铜炮的性能,后世网络上的明粉和洋奴们还是有些争论的,这主要取决于是否采信明代的兵书,以及对某些史料的不同解读,总的来说明粉们的论据还是更充分一些。

林海也不知道究竟哪边说的更有理,他曾就这个问题问过何良焘,后者告诉他锻铁炮各方面的性能几乎都优于铸铜炮,而且成本也只有同等规模铸铜炮的四分之一,和铸铁炮基本相当。

考虑到铸造周期实在是太长,最终林海还是决定在轻炮方面一律采用锻铁炮,以后人力富余了可以再实际搞一些铸铜炮出来,实际比较之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