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到东风公社地界,地上就没有下雨的痕迹,泾渭分明。
这让李铭想起以前的经历,隧道两头,一边是晴空万里,一边是大雨磅礴。
大自然真神奇。
向阳花的大队部,李铭先找到了胡会计,结算了青瓦的钱,9000片,180元。
高队长又帮他安排人去喊卖鸡蛋的。
李铭自己溜达去看建房工地,半路遇到割猪草回来的高建业。
“小铭哥,你这么早来了。”
“建业你这是干嘛,割草喂啥?”
“这是苜蓿草,用来喂猪的。我家养了3头猪,割草弄野菜忙不过来,就用了其中的两分自留地种苜宿草,搭配着吃,苜宿草的营养比较高,猪吃了长得快。”
此时全国都有自留地,按八厘至一分二厘的标准,山区土地资源丰富,人平均最高不超一分二厘,平原区人口密集,人平均最低不低于八厘,由社员自由种植蔬菜杂粮。
实际操作中,耕地多的地方还能按标准分地。耕地少的地方,人均只有三厘五厘地也常见。
一分地,按标准来讲应该是约66.67平方米,但是,我们以前的亩,各地是有点不一样的。
平原地带可能还比较正规一点。山区地带的田形状比较复杂,就不好计算。
同样一亩地,山区有可能666.7平方米,也可能是1000平方米,因为实际很多亩数是按产量折算的。
比如平原1亩地666.7平方米,产量有4担稻谷,那么山区同样666.7平方米面积的地,但是只产2担稻谷,那就登记为0.5亩地。
这样的事情在土地确权、拆迁的时候搞得大家都头很大。特别是那种没在基层只在办公室的人,出的政策闹笑话还算好的,有时出的政策还激化矛盾。
耕地账面亩数没减少,也有小部分是这类产量折算面积改成实际面积的缘故,毕竟减少的是平原田地的亩数,这些山区田又浮出了一大堆的亩数。
言归正传,李铭的思路也打开了,冬小麦还没那么快种,现在地里不是水稻就是玉米,要不就是红薯、花生等作物,实在缺水的甚至没种,把土深翻晾晒收水保墒。
李铭一直没很着急搞粮食水果的良种计划,就是农作物种植必须是按时节来,违背天时是需要成本的。比如蔬菜大棚,玻璃或塑料,加温的燃料,这些都是成本。
但是现在种牧草,还来得及收一茬,明年初春立马又可以收割。
“建业,我没见过苜蓿草,我带几根回去看看。”李铭也不知道是否可以扦插,但是试试也不用什么成本。
“可以呀,你随便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