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道家天语(第五讲)

米:嗯,这应该是一个判断标准了。也就是说,凡是在文中提过天道这个词或是相关概念的,必然晚于道德经!

据说《尚书?汤诰》中有“天道降灾于夏”这么一句,以商汤的名义说了“天道”,后来被证明这是伪文《尚书》,真文存于《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中,原文中说的是“不道”,而不是“天道”。所以说,“道”这种思想,出现的非常突然,并不是从《易经》等古典籍中发源或引申而来的。

另外,《易经》一书是有明显时代痕迹的,比如在《归妹》卦提到的“帝乙归妹”,指的是周文王姬昌迎娶了商王乙的妹妹,此事史称“帝乙归妹”,还有在《既济》卦中提到的“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说的是商帝武丁征伐鬼方的事,人名地名都有,史学家还考证出了战争发生于武丁二十九年(公元前 1296 年)二月,连时间都搞定了,因此对《易经》的断代是很容易的,它不会早于周文王时代,不然怎么能写出文王娶媳妇的事呢?

易:啊,这么一比较,道德经这本“十三不靠”的书就更显得另类了,我们只能说《道德经》出现于春秋末期,而不能证实它创作于春秋末期。老师,《道德经》和《易经》就没一点关系吗?

米:我想想……如果非要说起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那就在于道德经很好地诠释了易经的“易”字。易经里“易”的含义有三个:不易、变易、简易。

对于“不易”的解释,一句“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足以概括了,可是对“变易”的说明,就有些绕脑子了。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学点辩证法,还不太好理解这些从参照中来的变易。

易:道德经可能想说:道的存在是绝对的,而道的表现是却相对的。

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态把握吧,这样才能理解道德经中那些似非而是、正话反说的现象,什么大音希声啦,什么上德不德啦,照这意思,越是上德就越像坏蛋嘛,这和我们之前说的“天人争当问心无愧的坏蛋”是有对应的。

易:我找到“变易”的感觉了。

米:要说这“变易”绕点脑子也就罢了,可对“简易”的说法就让人莫明其妙了,怎么个简易法呢?按道德经里说的,个人最好简易到婴儿状态,什么无知无欲啊,致柔如婴儿啥的。而社会呢,应该简易到原始公社状态,要绝圣弃智、小国寡民,回到“结绳以用之”的石器时代才好。

易:对哈,为了追求简易,难道就要反文明、反进步?从个人到社会,最好都不要成长和发展,大家踏踏实实当猴子就行!

道德经中的这些语句,实在是让人想不通,更为奇怪的是,其中圣人之治竟然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莫非这位圣人是个饲养员?也别说,凡是养在圈里的,个个都是“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的模范。如此说来,我们大力提倡普及义务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还不对了?

米:哈,回头我和你说一下老聃的身份,你就知道咋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