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护士答应一声,然后就把韩晓声的病床从中间移到一个靠窗的位置,又加了两张床。
只是一刻钟之后,两个穿着病号服的老人住了进来。
韩明月和姐夫回去了,留下一个榨汁机给韩晓声使用。
韩晓声继续看中医书籍,同时榨了一杯桃汁,端在手里一点点地喝。
又过了三天,韩晓声把手里的医学基础书籍看完了,开始看那些经络书籍。
经过三天的相处,病房里的三个人也混熟了,相互通报了姓名,对彼此的职业也大概了解了。
挨着韩晓声病床的那位鹤发童颜老头是一位老中医,叫钱书君,下颌有一把白色的胡须,显得仙风道骨的,很有传统老中医的风范。
这位老大爷从小就学习中医,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平时就比较讲究养生和食疗。
这次之所以住院,也是因为上了年纪,最近得了一次重感冒,结果就变成肺部感染了,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肺癌,家属就慌了,非要他住院治疗。
韩晓声有些不解地问他:
“老大爷,既然你自己就是名医,完全可以自己开药方治疗自己啊,而且你自己对自己的情况比别人更为了解,治疗时更能对症。”
钱书君听了连连点头。
“小韩,你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有一句话是自古有之,那就是医者不自医,你知道为什么吗?”
见到韩晓声答不上来,钱书君自问自答,显然是经常为人师的,开始给韩晓声科普一下这个典故。
“我看你这几天也在看中医的书籍,应该对医学感兴趣,我就给你解释解释。”
“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是,医生对疾病、医理、药理都比较明白,给别人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证和治疗,处方和用药时根据病情来开出,大多毫无顾忌,所以常常疗效显着,而给自己或者家人治病时,往往联想较多、顾虑也多。
比如,担心某药热、某药寒、某药有害、某药有毒,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
开起药方来,小心翼翼地把药味换了又换,把药调了又调,最后形成的处方,其药味与君臣佐使配伍法则有违,战斗力锐减;其药量与寒热温凉四性不符,目的性不明确,造成既扶正不力,又驱邪无果的结局,疗效自然差一些。”
“第二点是,中医诊疗疾病时要望、闻、问、切,而这一原则是医生针对患者实施的,假若用于自身,无论望色、闻味、切脉都大为不便。
虽然可以借助镜子来实施,但终究难以得到准确的信息,而且生病时医生本人就处于痛苦之中,判断力和理智程度也相对降低,对诊疗思路会造成直接影响。”
“当然了,还有一点,高明的医生,肯定比普通人更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好好调理自身。
例如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钱乙,李时珍等,这些名医哪个不是活了60年以上?
在古代60岁上的人就相当于如今90以上的人,这些名医能活这么久,很明显与他们高超的医术脱不了关系。
而一个平时十分注重调理身体的医生,他一旦得病,就必定是大病急病。
严重的病症加上高龄的身体,纵使再高超的医术,怕也无力回天啊。
所以,这也是医不自医的原因。”
韩晓声听了,恍然大悟的说:
“有道理,既然是这样,作为一个医生,想要身体好的话,还是要靠平时的疗养了,等到得病再治疗也就迟了。”
“是啊,所以我现在只能靠武警医院的医生给我治疗了,我自己给自己看病是不太合适了。”
这时候,隔得比较远的那位病友插了一句。
“我看哪,身体光靠疗养是不够的,还需要持续地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提高了,抵抗力就增强了,得病的概率就降低了。”
“你说的也在理,对于病痛重点在于防,治疗其实是比较滞后的手段。”
对于那位的观点,钱书君颔首称是。
有了共同的话题,三人聊得很是投机。
韩晓声趁着钱书君兴致高,让他给自己讲解中医的经络学说。
钱书君很是好为人师,兴致勃勃地给韩晓声讲学,一连讲了三天,连精神都好了不少,直到医院的医生赶来制止这才作罢。
韩晓声获益匪浅,对于人体的经络分布和各自的作用都是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