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真性情

国潮1980 镶黄旗 2507 字 4个月前

至于非要这么干的理由,除了因为宁卫民对于茅台和五粮液价格的长期走势胸有成竹之外,也是因为他已经充分觉察到1987年是一个矛盾体,并且通过每天报纸和《新闻联播》上获得的信息,几乎理清了这个特殊时期种种经济现象的逻辑关系。

要知道,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也为了迅速见到效果。

在此之前,从1980年起,上面实行的都是“放权、让利、给好处”的改革模式。

但这种优惠政策不可能长期持续,如今上面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力了,便开始推行地方财政包干制度。

这就是一个风向转变的明显信号。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新政策正式实行之前,底下的层层单位自然也会想着利用老政策为自己对争取一些利益。

他们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多花钱,快花钱!

而这就导致了一个特别的现象。

上面的大方针虽然是紧缩,但下面各级单位的行动却是争先恐后“赶上末班车”。

所以对于有关系的一些特殊群体来说,1987年的确是个绝妙的发财机会。

尤其是在京城这块土地上。

要知道,计划经济时代各部委都在这里,而且连不少芝麻大的官儿手里也多少有点权力。

所以对于京城倒爷来说,地利条件上可谓得天独厚,这就是京城倒爷的最大特点。

偏偏倒儿爷的最大机会又正在于流通领域。

尤其乡镇企业兴起之初,信息不畅,原材料紧缺,地方差价高的时候。

这么一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京城这个地方注定要比其他地方产生更多的倒儿爷。

而且也有足够的条件孕育出“大倒儿”和“巨倒儿”来的。

别的不说,就说皮尔卡顿今年所有资源都集中在酒店上,在京城没有新增一家专营店,然而营业额却比去年增高了两成半,就足以证明这个现象。

坛宫饭庄和马克西姆也一样,完全没有任何推广活动,也没有打GG的情况下,居然分别实现大幅增长。

现在坛宫饭庄的宴会部几乎天天都有任务,卖散客的酒楼天天排大队,属于超负荷运营了。

马克西姆晚上更是爆满,夜夜歌舞升平,已经到了每天临时插桌都安排不下客人的地步了。

这显然就是历史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属于年代红利啊。

绝不可能是张士慧这样萧规曹随,只会守成的主儿,本身真有这么大的能耐。

实际上,无论是宋华桂、邹国栋,还是宁卫民,在得到这些数据为之欣喜的同时,他们也不免都会去思考一个问题,这些钱到底是谁消费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掌握了这个时期业绩增长的秘密了。

还有,宁卫民这次回来结婚,他也给江惠打个电话,曾经礼貌性的邀请她们两口子来参加自己的婚礼。

然而他却从江惠的口中得知,年京正在和江浩合伙,在忙一个很大的项目。

连江惠自己,现在也整天忙的四脚朝天,在帮助他们在跑前跑后,联络应酬。

现在连信用社那边江惠都只能用假条拖着,连班都没法去上了。

所以江惠只能对宁卫民表示歉意。

口称自己尽管很想去,但目前这种关键时期,她们夫妻俩是没法参加他的婚礼了,还请他不要介意。

等他们忙完了,再找机会聚聚,肯定送他一份大礼。

这么一来,其实根本不用知道他们具体在忙什么,宁卫民就清楚他们几个,小日子一定是过得不错。

而且眼下还贼上大钱了,否则绝不至于如此。

那么想想看吧,连他们这样的小鱼小虾,都忙和成这样的了,还这么大的口气。

那些真正的大鱼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要不说国内最早的一拨富人都在京城呢。

和他们相比,什么东南部沿海,特区,沪海,这些地方那些“先富起来”的群体,简直弱爆了,根本不上档次,原因就在这里。

但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得承认,由于这些人钻空子大把大把赚钱,那么不可避免的,会对社会产生严重副作用——那就是让物价上涨速度开始加快!

毫无疑问,在没有大量商品供给的情况下,一旦有大量的货币去追逐少量的商品,马上造成通货膨胀。

尽管我们很聪明,没学东欧那些国家一根筋,走大开大合的极端化路线,一直实行“价格双轨制”,试图以渐进的方式完全安全的过渡。

但在1987年,全国各地还是出现的严重的通货膨胀,许多物品的价格涨幅已经超过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