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夜间帝王与自己最信任的两位亲信在一处秉烛夜谈,论及那些暗地联结的臣子,竟一个也与徐三津没有关系,崇文帝大喜,心下想原来这朝中还有不是他亲信的亲信,入朝这么久还能做到清廉端正不与这些怀揣私心的家伙同流合污,委实是难得。
也就是这事,使得徐三津在崇文帝心中的形象大好,大理寺在朝中的地位也随之升高,直至如今已能与安泰司、掌府司并肩。可徐三津并没有因为得到崇文帝的青眼而改变丝毫,依旧如同起初般不卑不亢,这倒是让殷介林颇为欣赏,毕竟朝中许多官员,只要在朝会上得到了崇文帝的夸赞,整个人看起来就会飘飘欲仙,好似这世上的事情都不足以经他们的手了。
徐三津见殷介林若有所思的凝视着自己,嘴角挂上一丝了然于心的笑,朝他微微低了低眉算是作为回应。
尚书副使仿佛在无垠的黑暗中看到了两束罕见却能重新使人焕发生机的光芒,他原本已然黯淡的眸子一寸一寸亮起来,在对上殷介林鼓舞的视线时更是坚定了自己内心的立场。
“陛下乃是明君,微臣相信,您一定会给万万千百姓一个公平!”
尚书副使一掀袍子,直挺挺跪在地上,俨然似死谏。
崇文帝望向殷介林,他见这位多年来相伴朝政的好友点了下头,是极为认可的模样。
“准奏——”昌德公公在崇文帝抬手压下九龙玉玺的那一刻,扯着尖锐的嗓子喊出这两个字,议政殿内寂静几乎可闻针落,朝臣们低下了头若有所思,像是在思考着科举制改革后自家后人该如何另辟蹊径谋出路。
唯有徐三津和殷介林两人视线在半空交汇,这相视一笑,便是两人友情的开始。
自此事后,徐三津便常常到殷府上拜访,一来二去,两人结成了无话不谈的兄弟。他们在朝中齐头并进,殷介林评这政事,徐三津正这冤情,闲暇时候在听闲楼饮茶喝酒,这样的生活过了整整一年。
十三年前那件事打破了生活的宁静,殷相无故在皇宫失去踪迹,大理寺与安泰司联合查案,却一无所获。崇文帝下令尽快结案,草草的将这发生在大梁并不光彩的一幕封存在密卷中,责令不许任何人提起。
而那还未改革成功的科举制被忙于政事的崇文帝丢在了脑后,至今未曾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