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忍不住赞赏地点头,这算是他今天到目前为止唯一听到的好消息了,玛丽不愧是他的女儿。

玛丽同样神采奕奕,她将在未来夺回她应得的一切。

【彼时,因为民众反应而意识到事情不妙的约翰·达德利亲自带着人从伦敦出发准备抓捕玛丽,但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已经晚了,更好的方案应该是在玛丽前来探望重病的爱德华六世之时就将其扣住,但他白白放过这个机会,以后将追悔莫及。】

【约翰·达德利带着自己的人出发的时候,玛丽则在肯宁霍尔(玛丽1547年之后一直居住的府邸所在地)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奋起反抗,推翻简·格雷。】

【与此同时,她也并不是盲目起兵,她知道除了军队外,她想要登上王位还应该得到议会大臣和贵族们的支持,所以她还派人给伦敦送了一封信。在信中,玛丽强调了自己合法、合理的继承权,大臣们应该遵照亨利八世的遗嘱行事。同时,她也表示如果她登位后,会对议会支持简登基人既往不咎。】

【这一封信送得恰到好处。议会在简·格雷和玛丽的王权之争上就是墙头草,如果玛丽不为自己争取权力,那么这些大臣们大概率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简·格雷的地位,但现在玛丽对他们发出了警告和暗示,议会蠢蠢欲动想要倒向玛丽。而且他们还有现成的理由,那就是爱德华六世的遗嘱没有通过议会,所以他的遗嘱在法律上是存在瑕疵的,议会的大臣们完全可以说他们是被迫同意了遗嘱条款,当然,后来这些大臣们也确实是这么跟玛丽说的。之前他们一直犹豫的原因也不过是怕玛丽真的上台后会回过头追究他们的责任,现在有了玛丽的承诺,大臣们一下子就没有了心理负担。玛丽也确实在最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至于当时在爱德华六世的遗嘱上签字的这些大臣到底有几分被迫几分自愿,等到玛丽上位之后她亲近的属臣们都劝告她不要对这件事过于深究,这对所有人都有好处。】ԧᒠȿý

亨利八世仿佛要吃人一般的目光扫过廷臣们的脸。

廷臣们纷纷下意识回避,或低头或掩面,随后他们便反应过来,到1553年,他们这些人有多少在议会就职还不一定,两面三刀的又不是他们!

但众人肯定不敢这么跟亨利八世说,该低头的时候还是要低头,毕竟国王最擅长迁怒了。

实际上廷臣们心里也不太舒服,如果不是国王一家子的各种离谱操作,臣属们也不至于身段这么柔软灵活,不倒戈得快一点,难道等着屠刀落在脖子上吗?

侍奉都铎的君主实在是太难了!这是所有廷臣的共同心声。

【总之,玛丽的这封信让议会本来就不坚定的心发生了动摇,但他们还在观望,因为约翰·达德利掌握着国内的军队,他们不确定到底谁胜谁负。不过随后发生的一切让这些大臣们纷纷迅速跳下了简·格雷这艘即将沉没的破船。】

廷臣们:也不必再强调他们有多么会骑墙了。

【7月12日左右,玛丽在肯宁霍尔自立为王,诺福克和萨福克等地的平民和贵族们纷纷响应,表明拥护她的地位,随后是东昂格利亚、白金汉地区。随后威廉·帕尔奉命率兵和约翰·达德利一起镇压“叛乱”。在简·格雷一方的立场上,想要夺取王位的玛丽就是叛乱分子。】

【约翰·达德利此时对情况的判断还很乐观,他调动了5艘王室舰队前往诺福克周边的海峡,以免玛丽乘船从海上离开,但这5艘舰队的船员叛变了,他们挟持了船长,倒戈玛丽,拥护她为新女王。情势急转直下,对简·格雷一方非常不利。消息传回伦敦,议会人心惶惶,玛丽聚集起来的人马和势力已经比1549年的两场起义规模还要大了,国库可没钱再请雇佣军了。】

【以当前的态势来看,如果还要坚定拥护简·格雷的话,那意味着当年玫瑰战争的事很可能在英格兰的土地上重演,而且现在玛丽不请皇帝的军队,不表示在遭遇顽强抵抗的时候不会去搬救兵,大臣们不希望战火重燃,也不希望有第三方势力插手英格兰的内战,多重考虑之下,议会的大臣们策划了一场政变。】

【对简·格雷一方最不利的是约翰·达德利的手下竟然也叛变了。曾经的盟友威廉·赫伯特变节更为迅速。7月19日,威廉·赫伯特和议会大臣们汇合在一起,先以玛丽女王的名义逼伦敦塔的守卫交出了塔门的钥匙,然后一起前往齐普赛街,和包括伦敦市长在内的一些伦敦颇有地位的绅士们向民众宣布拥立玛丽为新女王的消息。10天前,众人也是在这里宣布了简·格雷的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