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开始,乌克兰的经济有所好转,不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也始终没能达到1990年的水平。
2020年后就更不用说了,一场俄乌战争让其苦不堪言,“经济腾飞”宛如梦幻泡影。
经济上的跌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乌克兰实行去工业化,很多企业在军转民的过程中效果不佳,最终大量企业和工厂都倒闭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没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只能想办法拓宽民用产品市场。
然而乌克兰的去工业化政策执行得并不顺利,不仅没能挽回经济上的颓势,还造成了严重的劳动力外流。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之前每年出国谋生的乌克兰专家和工人,平均高达500万人次。
尤其是在苏联刚解体后的那几年,大量军工领域的专家、教授们失业了,许多一流的工程师落到无以维生的境地。
当时,美国、德国以及韩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纷纷派出人员去招揽。
我国也不例外,凭借着之前的友好往来,我国从乌克兰请到了200名专家。
别看人数不多,他们都是掌握军工关键技术的顶级人才,在当年可不是轻易能请过来的。
往往需要国人坐一个多星期火车,一路抵达乌克兰,然后逐步摸底,了解对方有什么技术可以合作,再专门地去请相关人员。
一开始,由于我国在军工方面的底子比较薄弱,愿意来华的专家并不多。
后来我国用轻工业产品从国外换取了一些先进设备,又充分向乌克兰专家们展示了诚意,双方合作的规模才逐渐扩大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双引工程”?
这就是当时为了引进独联体国家人才与技术提出的,为了表彰这些专家的贡献,我国还特意设立国家友谊奖。
根据后来统计,苏联解体后的10多年里,我国至少从俄罗斯等独联体引入了上万名专家。
乌克兰更是人才引进的重点区域,仅2006年一年来华的专家就高达2000多人次。
对于这些乌克兰专家,以及得到乌克兰专家援助的各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双赢”。
只不过人才大量流失限制了乌克兰发展,到最后这个盛产人才的国家反倒沦落到无人可用的境地。
可能有人会说,乌克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难道它就不能不搞去工业化,想其他办法发展经济吗?
仔细思考后,答案令人唏嘘,似乎从独立那刻起,乌克兰注定走向没落。
三、乌克兰的改革与困境
先说去工业化,“自废臂膀”的问题。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确得到了丰厚的“军事遗产”,可是这对乌克兰来说未必是好事情。
因为它根本“养不起”,许多武器的采购成本并不高,可是后续维护成本却令人咋舌。
它继承的武器装备完全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如果硬撑最后只会加速经济崩溃,所以最后也只能低价处理。
可能有人好奇,乌克兰为什么不利用苏联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好好维持常规军事实力,然后同步发展经济,而这就涉及“产业分工”的问题了。
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系,当时乌克兰虽然有大量的工业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只是“生产链”的一部分,能生产外壳却没法生产零件,能生产发动机,但没办法生产传动器。
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发展工业、盘活经济呢?
乌克兰的情况其实还算好的,毕竟有黑土地保证粮食产出,与之相比,早早就开始农业机械化的朝鲜,在苏联解体后逐渐更为尴尬——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朝鲜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实相当好,因为它利用矿产资源从苏联换到了大量的化肥和工业机械设备,早早地开始了农业机械化。
然而,苏联解体后,朝鲜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就戛然而止了。
且不说缺少化肥农业生产,效率大大下降,没有苏联提供的能源和服务,朝鲜原有的一些设备也很快就没用了。
实在没办法,乌克兰只能仰仗西方国家援助,可天上不会掉馅饼,去工业化和销毁核武器就是西方国家的条件之一。
但即便是乌克兰照做了,西方国家也注定不会大力扶持乌克兰。
原因很简单,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来说乌克兰太“大”了,而且距离俄罗斯太近,利用起来远远没有一些人口少、面积小的国家“划算”。
乌克兰政府也不是没有想过通过改革自救,只可惜越改越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