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齐王建?对,就是耳朵不好使的

秦昭襄王知道这件事后就很明确地说:“齐、楚要援救赵国,如果他们能紧密协作我们就退兵,不然我们就攻打赵国。”

在战争过程中,赵国没有了粮食,于是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同意借粮给赵国。

齐国一位忠心耿耿,但估计是也是齐国最后一个忠臣的大臣周子劝告齐王建说:“大王不如答应借粮给赵国以使秦国退兵,不借粮秦军就不会退,这样秦国的计谋就能实现,而齐、楚的计谋就失败。”

“而且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犹如屏障,就像嘴唇对于牙齿一样,嘴唇没有牙齿就寒冷。”

“今日赵国灭亡,明日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再说救赵的事情,就像捧着漏水的缸去救烧焦的锅一样急切。”

“救援赵国,是高扬道义,打退秦军,是显明声威。以道义解救将亡的国家,以声威打退强大的秦军,不致力于此种大事而斤斤计较粮食,这样为国家作打算可就错了。”

周子举例说明,言辞恳切,陈明利害,贡献了一个流芳百世的经典成语——唇亡齿寒。

然而这么好的建议,这么中听的谏言,齐王建却听不进去。

于是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四十多万,继而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结果秦军包围邯郸了,这昭襄王又开始耳朵发昏,听了秦国丞相的建议,下令让白起回来,随后还赐杀了白起。

因为放弃攻打邯郸,这又连累了在赵国出生的秦王政,害得他在赵国遭受各种磨难。如果当初白起灭了邯郸,一切事情都会不一样。

这就是长平之战的来龙去脉。

言归正传,就是不给赵国借粮食这件事,让众人开始怀疑齐王的耳朵不好使。

诸侯王听到齐王的骚操作后,也恨不得打死他。

可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使得他再度成为天下人的笑柄,拉低了天下诸侯王的下限,也坐实了他耳朵不好使的名声。

齐王建的母亲,也就是齐国的君王后,当她病危快死时,告诫儿子齐王建说,群臣中某人可以任用。

齐王建表示没有听清,向君王后请求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君王后同意,于是齐王建取笔和木简要她写下遗言。

君王后却说她已忘记。

(/92462/92462126/11455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