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这玩意就是教百姓在饥荒年岁怎么吃草活命的。
在华夏封建社会各朝各代,大体上都是赋税繁重,灾害频繁,百姓生活很苦,吃糠咽菜成为常事,而在长期食用野生植物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性的知识而且自古“药食同源”,本草学的发展也为对野生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资料和方法。
周王朱橚和他招募的学者们,正是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进行《救荒本草》的编著的,作为一种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这本书是从传统本草学中分化出来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而且,这个版本的《救荒本草》,还参考了朱雄英送来的《赤脚医生手册》,可以说在饥荒年岁的救命方面,更加实用了。
朱雄英,也前往了黄河开封段进行观察。
现在由于黄河改道的原因,过了开封,黄河可就直接往东南流,进入淮河了。
因此,山东那一段,根本就不存在。
随着队伍一路前行,他们终于抵达了黄河岸边。
望着那滚滚东流的河水,朱雄英听见的是它低沉的咆哮。
在朱雄英看来,这就是自然对人类的警示。
他也很清楚.要解决开封的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治理黄河,防止水患再次侵袭这片土地。
“先组织人手加固堤防吧,说不定有秋汛,要务必确保今年不再发生类似灾害。”
朱雄英之前在长江入海口的堤坝工程建设中,是有一定了解的,而这时候开封各种物资都比较缺乏,再加上黄河从宋代开始一直都是地上河,就算他想弄,想根治,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弄。
所以眼下最靠谱的办法,就是继续加固、加高。
“要征发徭役吗?”开封知府任毅小心翼翼地问道。
徭役,就是无偿征召百姓自带工具干粮,参加官府需要进行的工程。
自古以来,徭役都是对劳动人民摧残最大的,不知道多少百姓的累累白骨,才堆成了秦长城、隋大运河。
“不。”
朱雄英摇了摇头:“以工代赈。我们不仅要修复堤防,还要让百姓们从中看到希望、得到实惠。”
“任知府。”
“下官在。”
“即刻发布公告,招募百姓参与黄河堤防的加固工作,每日给予工钱和口粮,确保他们劳有所得,让他们通过做工来换钱粮。”
任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应声道:“殿下英明,下官即刻去办。”
他是聪明人,以工代赈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的人力问题,还能缓解百姓的生计困境,可谓一举两得。
朱雄英点点头,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心中已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仅仅加固堤防只是治标之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患,还需要更加系统的规划和治理,甚至包括了上游宁夏、陕西的水土流失问题,以及下游夺淮入海的问题。
但眼下,最重要的是先稳住局势,让百姓们看到希望,重拾生活的信心。
随着任毅的离去,朱雄英转身对身旁的官员们说道:“诸位,黄河水患关系到无数百姓的生死存亡,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接下来的日子里,还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确保堤防加固的顺利进行。”
官员们纷纷表示一定不负重托,全力以赴。
朱雄英见状,心中稍感宽慰嗯,官员们之所以这么听话,是因为今天出发前,就有几个官员被锦衣卫揪出来押走了。
很快,整个开封府就都动员了起来。
粮价被平抑以后,城池里的居民能买到了粮食,而放出的粮食,也跟周王府内众人从种植药园收割以及野外采摘的可使用草本植物,一起用来熬野菜粥,发放给周围确实吃不上饭的百姓。
而更多的大米和工钱,被堆在了开封城最醒目的位置,只要百姓参与加固黄河堤坝的以工代赈,就能领到这些。
接下来的日子里,开封府上下动员起来,百姓们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参与到黄河堤防的加固工作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堤防逐渐加固完成,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开封城内,街道两旁的店铺重新开张,行人往来不绝,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勃勃生机,一片万物竞发之景.
离开的前一天,朱雄英独自站在黄河岸边,凝视着那片曾经孕育了华夏文明,如今却又带来无尽苦难的河水。
而朱雄英其实也逐渐发现了黄河决堤背后的复杂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为疏忽的影响。
但不管怎么说,都是那句话,没钱!
光是做这些,还不够,远远不够。
等他下次来到这里,就将带来大量的水泥用来修筑堤坝,同时用“束水冲沙法”彻底治理好黄河。
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发展大明的经济,而有了钱,不仅能够在上游进行植树造林,而且能在中游束水冲沙,在下游让黄河归位,不再夺淮入海。
朱雄英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开封重现昔日的辉煌,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再受水患之苦。
连着两年洪灾啊!
如果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真的想象不到,开封怎么就凋敝成这样了。
他要解决这一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耐心和决心。
不过,如今在朱雄英的带领下,这场针对黄河水患的治理行动在开封段轰轰烈烈地算是落在了大幕。
百姓们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到这场保卫家园的战斗中。
很明显,民心可用!
这对于朱雄英来讲,比什么都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的咆哮肯定会渐渐平息,开封的天空也会重新焕发出希望的色彩只要民心可用,也唯有“民心可用”四个字能改变这一切。
日暮途远又如何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