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两人是心服口服,皇帝说的是,战场立功,屯田积粮,兴修水利等事,都利于国家利于地方百姓的实事,不像以前一样来虚的。
这次皇帝没说以后,直接要三天时间就拿出方案,两人就知道皇帝要来真的。
特奏那件事,可以慢慢来,这件事,必须赶紧上。
赵与芮接着再问。
现在科举都考什么?
两宋科举内容也是变来变去,一直到绍兴十五年(1145)后,就固定没再改变过。
北宋初期沿袭唐和五代制度,主要考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贴《论语》十贴,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其中的‘论’是史论,就是对历史上某件事说些自己的看法,‘策’是策论,就是议论当前朝廷政权的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
这一阶段考的还是比较复杂,听起来也有点难。
第二阶段是到了王安石主政时期,宋神宗采取了王安石的意见,进行了改制。
废明经、诸科,罢诗赋,改试经义。
王安石说诗赋不要考了,于治国没吊用,现在想想好像也有道理。
但所谓的“经义“,就是以儒家经典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实际上,王安石欲利用经义作为统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宋代经义,已经类似于明清的八股文。
但很快神宗完蛋,哲宗上位,司马光当了宰相,这家伙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啊,这下可得意了。
凡是王安石提出的,全部废止,凡是王安石反对的,全部支持。
他把王安石所有的新法全废了,在科举上重新加入诗赋,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你写诗赋都不行,还能治理地方?能当好官?
这一时期的读书人是被两人折腾死了,今天学诗赋,明天学经义。
但司马光上台后施行的科举政策,还影响到金元,后面金朝和元朝都是采取和司马光类似的政策。
此后一直到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高宗继位之后,他们又在司马光的政策上稍微改了下。
建炎二年(1028),朝廷以经义、诗赋两科取士,其中考诗赋的,就不考经义,考经义的,也不考诗赋,这个也比较人性化,伱诗赋写的好的,去考诗赋,你经义读的好,去考经义。
当然了,之后还是变来变去,有时两科会合成一科,有时又加入论语和孟子,一直到绍兴十五年,重新再分为经义和诗赋两科(中间在绍兴二十七年合为一科,只考了一举),然后终南宋一朝,再没变过。
赵与芮听完后就明白了,现在他宝庆年,采取的还是两科取士。
即考经义的考经义,考诗赋的考诗赋。
礼部尚书杨长孺说完这些后,吏部尚水邓若水想了想,想到皇帝比较崇武,于是开口道:“启奏陛下。”
“孝宗年间--”
孝宗时又在科举上加了花样,即文举中加入御射,武举中加入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