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零九十四章巨大分歧

杜兰心想在中原,文明和蛮夷都是人,入华夏者华夏之,入蛮夷者蛮夷之。重要的是行为,行为决定了华夏还是蛮夷,这点从周朝开始就不断在强化。

因为周朝取代殷商之后,其实地位挺尴尬的,殷商遗民还有很多,不同的部族也是虎视眈眈。当时周是和其他部族联合一起攻击殷商,结果商纣王死了,但殷商势力却依旧很强大。如何在敌人和盟友之间做大做强,是周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到底如何把大家都变成周人?这就是周朝统治者必须回答的。周文王写了《易经》,周公做了周礼。

易就是变化,就是强调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变化。而周礼就是变化的标准,遵守周礼就是华夏,不遵守就是蛮夷。

周礼从衣服、祭祀、婚丧嫁娶等等行为进行规定。敌人如果遵守,敌人就是周人。盟友如果遵守,盟友也是周人。蛮夷如果遵守,蛮夷也是周人。

这点有些像宗教,但宗教需要信神,然后遵守戒律。而周礼并不需要相信什么神,只需要遵守礼制就行。

中原从这里开始,行为就成为了区分我们和他们的主要方法。《易经》的思想基本没有变化过,但周礼这套行为标准是一直在改变的。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就说明在他的时代,周礼已经不行了。但孔子虽然强调行为的标准,但并没有提出一个新的标准取代周礼,只是呼吁大家恢复周礼,那肯定是不行的。

到了孟子的时代,提出了法先王的标准,也就是说周礼是不行了,大家应该向上古圣贤学习,以圣贤的行为作为新的标准。

荀子提出了重新制定礼仪,用君子来提出新的礼仪。可惜想要找到一个天下人都信服的君子,实在太难了。

法家提出了以法律为标准,君子重制礼制根本不靠谱,还是靠国家法律吧。

墨家提出了非爱兼攻等等一套空想标准,理想很好,实践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