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六阿马蒂亚·森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743 字 1个月前

为了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于社会最贫穷成员所面临问题的关心,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

他在1970年出版的专着《集体选择和社会福利》影响深远。该书就个人权利、多数裁定原则、有关个体状况资料的有效性等做了着重论述,意在促使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基本福利问题上。他设计了若干方法,用以测算贫穷的程度,算后所得的数据,可以为改进穷人的经济状况提供有效的帮助。他关于饥荒原因的着作尤负盛名。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有效地防止或减轻食物短缺带来的后果提供了实际的解决方法。

二、成就贡献

1、解决“投票悖论”

阿马蒂亚·森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四项主要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名为”投票悖论“的问题。这问题可以用包括三个人物和三项选择的例子来解释。假设人物1选择是a,其次是b,最后是c;人物2的选择顺序是b、c、a;人物三是c、a、b。他们的选择可以表示为:就人物1和3的组合而言,a的选票多于b;但在人物1和2之间,b的选票多于c;在人物2和3之间,c的选票多于a。这里出现一种投票悖论,破坏得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投票悖论对公共选择问题显然是一种固有的难题,所有公共选择规则都不能避开这个问题。

阿马蒂亚·森建议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非常简单,假设将人物1的选择中a和b的项目互掉如下:3-cab,2-bca,1-bac。现在b胜过c(人物1和2),c胜过a(人物2和3),而b也胜过a(人物1和2),投票悖论已告消失,惟有b获得大多数票而获胜。阿马蒂亚·森在以上的例子中察觉,所有人物均同意a项并非最佳。因此,理应可将这种论证伸展至符合以下三种条件中任何一种选择模式:(1)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种选择不是最佳,(2)同意某一项不是次佳,或(3)同意某一项不是最差。至于有四项或四项以上的选择情况时,每个包括三项选择的子集合须符合这三种条件之一。这就是阿马蒂亚·森着名的价值限制理论,它产生的结果是得大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总是能达成唯一的决定。

2、引入“个人选择”(也称运气均等主义)

他的第二个主要贡献,就是引入了个人选择的概念,令公共选择理论内容更丰富。除了社会上可供选择的元素外(譬如政府的税收政策),他引入私人方面的元素(譬如个人利得)。私人元素的排列全由这些元素的拥有人来评估,这种情况与社会元素是有所不同的。他证明了,在尊重个人权益与做出集体决定之间,有基本的矛盾存在。换言之,没有一个集体决议机制能与尊重个人并存。

3、挑战“不可能定理”

阿马蒂亚·森克服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在这方面充分显示出他的睿智。

为了解决阿罗不可能定理,学术文献主要提出了两种处理方法,而阿马蒂亚·森对这两种方法均具贡献。其中一种方法是,就阿罗所定出的四个假设(公理),逐一地加以放宽,并考察放宽的后果。这些公理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更好的做法是增加它们的信息内容。阿罗假设不可将不同人之间的满足程度互相比较,但阿马蒂亚·森却引入满足感的可度量性和可比较性。他及其他学者证明了,如果可具备更多的信息,实在可以扩展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的范围。一旦个人的满足水平可视为人际间可比较的,则你已可以做出不同种类的社会评价。

4、论争传统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阿马蒂亚·森的一部论文集,讨论的问题广泛涉及印度的社会、文化,历史、哲学、宗教、政治、教育、文学等很多方面。这部书的专业性虽然不那么强,但仍旧不乏作者撰写学术着作所一贯具有的文雅之风和雄辩之气。全书分作四编,各有四篇文章,书名所用的,便是第一编第一篇的篇名。如此冠题书名,显然表明森对于印度人“争鸣”传统的重视非同一般。而这种重视,当然自有缘由:在他看来,争鸣的存在,固为民主政治的特征之一;若问源流,则争鸣也是民主政治的滥觞。依照印度人的经验,他为我们展示出这样的社会发展逻辑:争鸣——宽容——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