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那时候石忞有想法要建医道学院,又把这个想法跟她说了。她也明白石忞的苦心,毕竟从古至今全国医资力量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前朝还是本朝情况都差不多。
而要想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光靠现有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太医院的小范围授业是根本不够的,只有建立学院大范围招徒授业,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大夫。
建立医道学院的心思两人是一致的,顺道便把武道学院的建立也纳入了探讨范围,光靠行伍提拔起来的武将和投笔从戎的武将不确定性因素太大,若想实现军武强国,便只能大规模培养专业的军事人才,建立武道学院便也势在必行。
而华朝当时的教育制度又无法匹配即将新成立的两大学院,也没有武举和专业的医官考试制度,所以教育改革也迫在眉睫。
为此石忞把礼部尚书马杰、吏部尚书段云洁、太医院院长吕建一和翰林院院长大学士和宗人令石思河召集到文宣殿连续商议五天,步千雪亦从头到尾参与。
这也是步千雪和石忞定亲后第一次光明正大的参与议论政事,马杰等人当即抬出祖训劝谏,说皇后不得参政,石忞不予以采纳,说这只是集众所长的议论,算不得参政。
见陛下铁了心,他们也尽了臣子的本分,马杰等人便没有再劝,别人不知道,他们还不知道陛下对皇后有多喜爱看重吗?
众人秘密商议了五天也不过才拿出一个大致章程,有了雏形,下一步就好办多了,石忞便把起草章程的事安排给了主管教育的礼部,吏部翰林院等几个参与的部门为副,其余各部门各府衙协助。
去年初正式颁布了《教育律法》,原本只招收勋贵士族正五品及以上长女长子、各地品学兼优生员和藩属国派遣学员的以文为主的明道学院,改为招收通过入学考试的在都正六品及以上勋贵士族长女长子、各地品学兼优生员、有举人功名者和藩属国派遣学员。
意思是原本有对应身份的直接就可以读明道学院,改革后便必须通过入学考试才能就读,考不过,就算有这些身份也不能入读。
武道学院以武和军事为主,而医道学院则以医术为主,要入学就读,就得和明道学院一样先参加入学考试,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参加入学考试,从府学部直升上来的就不用。
原本的县学和省学制改为四学制——社学部、县学部、府学部和大学部,社学部学制六年,其中三年免费教育,三年自费教育,凡六至十岁学龄儿童皆可入学,免费教育有适龄孩子的家庭必须送孩子前往就近社学就读,自费教育则采取自愿原则。
全国各乡镇按人数比建立社学,人多就多建,人少就少建,但每个乡镇最少要建立一所社学,费用朝廷承担三分之二,所在地衙门承担三分之一。
县学部建在县城内,学制三年,由原县学改建而成,修缮费用朝廷和地方个承担一半,社学部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按一定录取率进入县学部继续学习。
县学部毕业考试后成绩合格者发给县学部毕业证,年龄符合、政审条件符各项都符合的当年毕业者可参加秀才功名考试。
县学部品学兼优毕业者可按一定录取比率进入读所在省的府学部学校,府学部建在省府内,也是三年学制,所学科目更专业化,分武系、文系和医系,府学部毕业考试合格者即可获得府学部颁发的毕业证书。
若学员各项条件都符合的话,毕业当年可以参加举人功名考试,学医的可参加当年初级医官考试。府学部由原来的省学修缮而成,费用由朝廷和地方各承担一半。
府学部品学兼优的毕业者可按一定录取比率升读所在省的大学部和繁都的三大学府,地方的大学部建在省府内,费用由朝廷全部承担,三大学院则建在繁都城内,新建及修缮费用亦全部由朝廷承担。
幸好之前收回来的十六座王府,都在各省省府内,又都已按学院修缮改建并投入使用,倒是让朝廷因此省了一大笔钱,也算这些王贡献了一点。
大学部学制四年,地方大学部和府学部一样分文系、武系和医系,而明道学院等三大最高学府则因专业性更强,明道学院和武道学院文武兼有,但各有偏重,而医道学院只有医系。
凡通过大学部即各大学院毕业考试的毕业生,符合各项条件的当年毕业生皆可参加进士功名考试,学医的可参加中级医官考试。
高级医官考试由太医院主持,三年一次,必须取得中级医官证并合格行医五年后方可参加,而初级医官考中级医官则不用行医,但必须取得初级医官证并当药童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