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573节 “大军一百万,滚滚向东边。”

葬元 武猎 3021 字 3个月前

崔秀宁没有给乡勇营配备弓箭等技术性的兵器,而是清一色的长矛,以及木盾。

长矛比正规唐军的长枪更长,但制作也没有长枪那么精良。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乡勇营的长矛木盾,属于消耗性兵器,一场战役下来,估计也报废的差不多了。

但,虽然是消耗性兵器,可一丈半长的长矛却能让训练不久的乡勇发挥最大威力。

而半人高的木盾虽然又薄又轻,可即便被箭穿过,也能让箭无力再射穿盔甲,刚好可以抵消敌军弓箭。

这长矛木盾,简直是为乡勇量身打造的。

东州生产的玄甲,全部送去了江南装备唐国新兵尚且不够,唐军新兵还有很多装备的是缴获的元军盔甲。

乡勇营没有唐制玄甲用,只能装备元军、日军、越军等盔甲,而且大部分是皮甲。

虽然装备的多是皮甲,而且盔甲式样五花八门,但毕竟完成了全部着甲。

“杀!”

“收!”

“杀!”

“收!”

乡勇营根据崔秀宁临时编的简单战术动作,不但刺出长矛,再收回,再刺出。高强度的反复练习。

别看只是一个简单的刺杀动作,其实大有讲究。

首先,刺杀的目标,是敌人的脸,不能刺杀敌军盔甲防护的身躯,因为长矛太长容易折断。这就不能乱刺,需要准头。

第二,发力的动作不是双臂发力,是全身发力,如虎豹突然爆发,这样才能使得长矛刺出速度更快,收回的也更快。

第三,就是要快收,长矛瞬间刺出,瞬间收回,不能有继续前捅,挑刺等动作。

第四,就是要整齐划一。

除此之外,根据长矛杆弹性好的特点,崔秀宁又设计了一个削弱敌军箭雨的防护动作:抖矛。

这个动作很简单。只要敌军抛射羽箭,阵中的长矛手就一起举起长矛快速抖动。长矛本来就很长,在密集的长矛抖动下,会形成一层防护网,拨打掉很多羽箭。

接下来就是空心阵了。

没错,崔秀宁训练的就是长矛空心阵,明显就是对付骑兵的。

她把指挥官放在阵中心,要训练空心方阵快速移动,目的是要通过长矛阵的移动,主动逼近敌军,而摆脱原地防守的被动。

接下来一段时间,崔秀宁要么泡在军营,要么泡在火药作坊,完全就是不分昼夜也,一天当两天用。

本来因为李洛迁都临安而稍有沉寂的海东战心,再次被崔秀宁点燃。这次燃烧的不是唐军,而是乡勇。

洛宁城忠武神宫,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乡勇来祭祀。

“王后,我大唐陆师四十万,为何王后还要这么辛苦训练乡勇?”唐公府内,前来奏事的东州牧崔牧,有点不解的问崔秀宁。

崔秀宁这段日子有点疲惫,人也瘦了些,“崔先生,我们虽然有四十万陆师,可大半都是训练最多半年的新兵,还没上过战场。主力已经全部放在衡阳了。而两江和福建的防守力量并不强。多几万机动兵力以防万一,总不是坏事。”

“臣只是看王后太过劳累,有些担心罢了。王后既然要训练乡勇,臣自然鼎立支持。”崔牧是外戚,他当然关心崔秀宁的身体。

但他内心并不认为苦训乡勇是必要的。

“此次大战之后,南方会有很多百姓缺粮。崔先生多督促渔船队打鱼捕鲸,制成鱼干应急,多多益善。”崔秀宁道。

“诺!”崔牧领命。他不但是东州牧,还是海京(洛宁)留守,总揽东州民政,这些事是他该抓的。

“娘娘,匠造司龚侃求见。”石珊瑚进来禀道。 海棠文学城

“传!”

“诺!”

身上并不整洁的匠造司使龚侃进来下拜,奏道:“启禀王后,昨日火药产量提高到六千斤。”

崔秀宁眼睛一亮,“大家辛苦了。大战过后,火药匠师人人有赏。”

龚侃道:“臣发现有一道工序颇费功夫,活却不难。臣认为可以让民间妇女来做。如此一来,每天产量就会增加两成。”

“哪一道工序?”崔秀宁问。

龚侃回答:“做药粒。这道工序很费功夫,但活儿很简单,只要加一成水将火药粉末拌成泥,再用筛子滤出即可。”

“好,那就招募女工千人,专门做药粒。崔先生,此事你立刻去办,工钱不要小气,让她们干好活儿就行。”崔秀宁说道。

“诺!”两人领命后不再耽搁,一起匆匆退出。

现在真的是只争朝夕了。

唐军在东南的火药库存,已经不到万斤。而三四万火器军一场战役的火药消耗,怎么也需要五万斤。预计这次整场大战下来,没有二十万斤火药打底不行。

火药说起来就是碳粉,硝粉,硫磺粉按照最佳比例配置,听起来简单的不得了。可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就说把木炭加工成符合要求的细粉,那也不是简单的。那个细度和均匀度,光用磨子可不行,一般人出的活不好,就会影响质量。

更别说提纯硝石和硫磺,加工硝粉和硫磺粉了。这两项不但是技术活,还是细活儿。

而且,由于三种物质的密度差距,要非常均匀的配置成火药,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