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724节 简化文字,规范度量衡

葬元 武猎 2472 字 3个月前

这不是什么惊世骇俗,不可接受的事。只不过,朝廷一直没有提倡罢了。

陛下的简化之法,并不会将老祖宗的文字变得面目全非,那就能接受。

再说,就算他们不同意又能怎样?除了乖乖领旨照办,难道还敢反对,还能反对么?

“陛下此举,真乃素王之德啊。想必羲皇闻之,也必欣慰之。陛下,翰林院愿意担当简化文字之责。”牟巘说道。

大唐学宫祭酒黄朝江也赶紧出列,“陛下,大唐学宫愿接此任!”

争夺简化文字的重任,不止是争功,还因为害怕李洛亲自干。

他们自己干,更放心。

李洛欣然点头,“就交给翰林院和学宫联合办理。今年之内,要完成五千常用文字之简化。还有,再借此机会,编辑《洪武字典》,将拼音符号,简化字收录进去。”

李洛的计划,是等到简化文字完成,就大规模刊印《洪武字典》,普及推广简化字。

全能大佬拒绝做冤种反派

自古以来的士林,才智之士灿若星辰,难道就没人想到推广简化字吗?

不可能是他们不懂。多半是因为私心。他们以文臣自矜,目空白丁,垄断文字以自贵。文字越复杂,会写字人的越少,他们就越超脱于世。

不是不懂,实不愿尔。

可天子必须公心为本。只有真正聪明的君主才知道,君主最大的私心,其实就是公心。

“到明年秋季,所有诏书,公文,教材,皆采用简化字。”李洛下令。

司录郎中立刻更加坐直了身子,肃然记载:“…上以文字繁复,不利教化,诏令翰林,学宫简化之。并编撰《洪武字典》…”

司录寺记录《洪武政要》是有原则的。司录郎中不会发表个人的褒贬看法,而是秉笔直书,记实般的记载天子和百官的政论。

但是,李洛今天瞅准了这个好日子,他的大招还没有完。

定下文字简化的大事,天子又开始学起始皇帝的那套。

“大唐志在天下一统,可这大一统,难道仅仅是土地和文字的一统么?始皇帝千古一帝,他不但统一华夏,还统一了字体,还统一了度量衡,功莫大焉。”

“可是如今,世事屡变,这各地度量衡,也不再统一了。大斗小斗,长尺短尺,不尽相同,标准混乱。使得重有缺两,长有缺寸,不但诸多不便,也方便奸商税吏盘剥小民。”

“朕,准备重新设定度量衡。工部,要制定度量衡的模母,以为天下标准。还要制造尺子、量斗、秤盘、时钟,由专卖司售卖天下。”

“民间暂时不可私造尺斗秤。凡征税和丈量田亩等事,一律只准使用朝廷标准的尺斗秤。”

李洛喝了一口茶,捋捋小胡子,“另外,还要重新厘定度量。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八个刻度,不够精细。朕要将一个时辰改为十刻,每刻十分,没分十秒。”

李洛的“分秒”都比后世大。他的一分是后世一分出头,一秒是后世三秒多。拿到古代,已经很精确了。

古代计时,小单位往往用什么半柱香,一盏茶,一个呼吸等等描述,很不精准。这当然需要改进。

“长短,分为十毫一厘,十厘一寸,十寸一尺,十尺一丈,百丈一里。”李洛说道,他的毫厘寸尺丈里的长短,和宋元不同,和后世西方标准也不同。

事实上,历朝历代这些标准都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别。就是最稳定的寸,自古以来变化也不小。

“所以,这最短之刻度,便是一毫。毫,便是最初基准。以传国玉玺四边之长为基准,定为一尺作为母尺,再用圆规分割为十寸,寸再分割为十厘,一厘再割为十毫。”

传国玉玺宽三寸有余,四边长度大概有后世四十厘米出头。以此作为一尺,比宋尺长十厘米。李洛搞出的尺寸,比宋朝大些,但毫厘又比后世西方标准小。

但是一里,又和宋朝差不多,都是后世400米出头(清朝前一里420米,清朝570米,民国500米)。 神背后的妹砸

李洛想要以华夏的度量衡,来作为将来的世界标准。

“还有重量。以传国玉玺为五斤作为基准,工部做出一斤重的秤砣为母。废十六两制,改为每斤十两,每两十钱,每钱十分。”

“百斤为一钧,十钧为一料。”

李洛的一斤,相当于后世六百克,和宋朝一斤差不多。但两的重量变大了。

“还有就是,以十立方厘为一合;以十立方寸为一升;以一百立方寸为一斗;十斗为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