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那么干,我不觉得是什么进步。这奏折制度,又不是高难度的发明,难道古代那么多开国皇帝都想不到?偏偏满清想到了?”
李洛道:“奏折制度的确有你说的弊端。可皇帝不会被蒙蔽,能够及时了解下面的情况,我认为还是利大于弊。”
崔秀宁笑着摇头,“那我觉得是弊大于利,起码我们没必要这么干。这奏折制度最大的好处是保密,以及皇帝不会被蒙蔽。可我们有特察局,有铜簋。满清有吗?特察局可是能实时汇报各方面情报的。”
“只要确保特察局相对独立,只听命于皇帝,再落实好铜簋制度,什么事情能瞒得过皇帝?皇帝只要抓住情报机构和铜簋举报,就不会受到蒙蔽。”
崔秀宁越说越认真,“再说了,皇帝通过奏折批复直接给上奏人下令,等于剥夺了宰相和太尉参与军政决策的权力。宰相太尉成了秘书,国家没了行政和军事负责人,出了错误连背锅的人都没有。”
“那皇帝只能站在台前背锅,就容易丧失天子的威信和神圣。我觉得吧,皇帝应该保持一种超然的姿态,不但是最高决策者,更是一个仲裁者,不能太过揽权。”
“宰相有实权,天下就盯着宰相的位置。宰相没有实权,天下就盯着皇帝的位置。再说,我们有三个宰相,三个太尉,相互制衡,不怕压过皇权。”
李洛听到这里,忍不住点头,“我怎么被你说服了?难道我耳朵这么软?”
崔秀宁抓起他的手,“这些年,你处理过多少政务?你多半在外面打仗,是我在处理政务啊。说实话,满清那一套极端专制的法子的确很诱人,可权力抓的太多,真不是好事。”
“我们这样的制度,出权臣篡位的难度太大了。可后世出现平庸之君的可能却不小。强势的宰相起码不会昏聩,危害有限。”
李洛思索一会儿,释然一笑:“好吧,那就听你的意见,不搞奏折制度了。皇帝只要抓住最高决策权,最高军事统帅权,最高人事权,最高财政权,也就够了。”
崔秀宁点头,“还要加一条,最高情报权!”
“来,媳妇,我们在好好复盘复盘朝廷的三府,看看有没有改进的地方。”李洛来了兴趣。
两人随即头碰头的开始复盘了。
唐廷如今的中央制度是三府九部十二司寺。政务上是政事堂责任制。政事堂有三位宰相,五名参政(副相),共八名堂官。还有参议不定员,由尚书侍郎等官兼任。
群臣的奏疏,先通过通政司上交政事堂处置。宰相对政事的处理意见,必须有一半堂官署名通过,这叫朝令,体现宰相的决策权。
政事堂的朝令和军师府的军令,是仅次于圣旨或懿旨的命令。 乐可小说
宰相虽然有决策大权,却没有最高决策权。凡重事,必须报天子最后裁决。
那么什么是重事呢?这也有规定。
三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就是重事,政事堂的宰相无法决策,必须报唐主或摄政皇后决断。
人事上,唐国宰相只能决定三品以下官员任免升降调,比宋朝宰相的人事权小,更不如先唐宰相。当然,李洛的宰相可以推荐三品以及以上官员人选。
财政上,唐国宰相只能决定二十万银元钱粮以下的拨款。超过这个数目就是重事,就必须要李洛或摄政的崔秀宁亲断。
总体而言,唐国宰相的权力比先唐前宋的宰相权力小,但比明清的大学士大。
除此之外,比如调整税率、颁布法令、革新制度、科举考试、祭祀、修书修史、外交、普查统计、国家大典等都是重大政务,必须君主亲断。
唐国政务执行是立项制。凡事都要立项,哪怕是审查一件大案也要立项。既然立项,就要涉及到人事和财政,涉及到四品以上人事和二十万以上钱粮的项目,统统属于重大政务。宰相不能决策。
“政事堂这一块我觉得没啥问题,权限够了,职责明了,制衡也够了。”崔秀宁说道,“再看军师府。”
“不对,政事堂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事追责制,没有规定。”李洛摇头,“要是宰相任命一个郡守贪墨或者无能,难道没有责任么?”
崔秀宁觉得有道理,“那就加一条规定。不过,是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真要是任命的官员犯了事,也不能说明宰相的初衷不正,可能真是被蒙蔽呢?”
李洛道:“追责归追责,最后是不是要惩处,当然要视情况而定。但是,必须要有人格背书,不能随便任命一个贪官污吏,最后一点代价没有。”
两人商量了几句,就接着复盘军师府。
唐国的军师府太尉,称为军相,也视同宰相,也能参与议政。军师府有三名太尉,五名军师祭酒,九名军师中郎将。军师府是唐国的“总参”,是军令部门。
但是,军师府没有武官人事权,也没有军费财权,只负责战略战役的制定和军事训练,军事教育,兵马调动,军事工程。
武官人事权,正四品以上必须报君主亲断,正四品以下由兵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