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朱肃的先知先觉,大明这些年的开疆拓土也甚是顺利:大明总能在某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介入他国的内乱之中,以四两拨千斤之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战绩。也正是因此,大明的这几次对外开拓之战,明军始终都无有亏损,四下出征的大军非但没有拖垮大明的经济,反而为朝廷带来了瀛洲与凤鸣洲的金矿、三韩的人力资源、草原的皮毛与山货、南洋的香料及海珍,以及繁荣的商贸与数之不尽的赋税。
朝廷,越打越强,也使得大明上下信心爆棚,无论军民建功求战之心皆是一片火热。
不过刘伯温在这本奏折之中,却看到了如今的大明隐藏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的,那一抹山雨欲来的危机:他认为,如今的大明虽然看似威武强大,然而自建国以来,大明本土却始终未曾真正的得以休养生息。
为了抓住那些千载难逢的机会,朝廷不得不枉顾大明本土生民疲敝、田地荒芜,强自发展军事、商业。为了开疆拓土,国朝大利,这般作为也属无可厚非,毕竟时机不等人,若是错过,还不知几百几千年后方有这样的机会,故而他刘伯温生前,亦是开疆拓土之策的忠实拥趸。
可接下来……却不同以往了。一直以来,大明都是凭借着刚建国时的一股锐气,以及血尚未冷的一众开国军将及精兵,继而开疆拓土的。然而如今已经是洪武二十年了,当日开国勋将兵卒,多已老朽,纵有气力不失者,连年征战,也该疲乏了。可若是强征新兵,又要损耗民力。自元末肆虐以来,百姓十不存一,中原大地荒芜,甚至有十里不存人烟之处。纵使征发了不少的倭人、朝鲜人开荒耕种,但华夏终究是华夏人的华夏,那些番人农奴,归根结底,只不过是权宜之策罢了。
时代在变化,大明要发展,就不能因循守旧,顽固不化。昔年,抱残守缺的旧学是顽固不化,幸而新学兴起,陛下英武,方才有了今日强盛之大明;可如今四邻归附,欧洲陆远,若是仍自强征,只怕吃下来的这些甜头还未消化,大明本土,就要生出事端了。
刘伯温认为,如今正是时策该当变更之时。今日之大明,应当暂歇征伐,休养生息,经营好人口、租界、凤鸣洲等诸事,先行站稳脚跟,而后再寻机出动,继续开疆拓土……否则,根基不稳,即便再有功勋,只怕也难逃故蒙古帝国那般,成吉思汗一死,便分崩离析、内斗不断的下场。
无怪刘伯温死后才上此遗奏……一项国策的改动,往往勾连着无数个人、以及集体的利益。昔日大明改动国策,动了许多旧式官僚的利益,众臣工群起反对,还是老朱以开国之君之无上威望,用铁腕将这些魑魅魍魉全都压了下去。而今的开疆拓土之策其后,同样已经勾连了无数利益团体的利益,论及其存续的年份,甚至比早些年的休养生息之策还要更久远些……若是刘伯温活着时当众提出此策,只怕就要被人给喷成筛子了。
“标儿?”见朱标仍在皱眉出神,老朱追问道。
“……”似也知道此奏疏关系之重大,若是一不小心,大明至此由盛转衰,也不无可能。身为国之储君,朱标开口不得不慎之又慎。
然而朱标而今早非优柔寡断之人,十数年来的政务磨练,已经将他磨练成了一位合格的继任之君,他又想了稍许,方才咬了咬牙,道:“父皇,儿臣以为,诚意侯遗奏之中所言……甚是有理!”
朱肃听在耳中,不禁暗自佩服。朱标说出此言,足以证明他已经有了如同老朱那般,身为强势之君所该有的魄力与主见……选择改动大明之根本国策,这将触动多少朝官的利益?朱标将在一瞬间失去许多朝官之心,或许还要背上污名……能将此视若无物,足见朱标为君之器量了。
“哦?”这又何尝,不是老朱对朱标的一场考较?见朱标没有选择和光同尘,老朱亦是老怀畅慰。“为何?你给咱说说,你是怎么的个想法?”
“好教父皇知道……我大明政务,确实已是举步维艰了。”朱标脸上露出苦意,朱肃这才注意到,这位如今本也该只是而立之年的大哥,眼角之间,竟是已然多出了不少皱纹。
“儿臣蒙父皇信重,主事内阁,又予儿臣摄政、断事之权,日日兢兢业业,实不敢怠惰一分。”
“可近年……事务实多,儿臣时常一坐阁中批阅诸事,便是三五日废寝忘食。”
“我大明扬威甚远,开疆拓土,天威实不可当。然如今本土诸省,却多有空虚……非是因为财政困扰而空虚,是因为人实在是……太少了。”
“大明立国方二十年,二十年间,人丁虽长,却远远还没有到饱和的境地。如诚意伯刘师奏疏中所说,中原多有田地荒芜日久,无人耕种。朝廷亦多有励民开荒之举,可因为丁口不足,成效甚微。”
“且又因军、商二事繁荣,且朝廷又废弃了代代不得转业的户籍政策,大明新生之孩童中,大多有立志从商、从军、出海,却懒于耕种的。长此以往,虽财赋国用日足,然民不愿事农,必为祸乱之因啊。”
朱肃暗自点点头,对朱标所说的深以为然。国朝风气变化,引得年轻人不愿从农而偏爱出海、从军、从商,这必将导致大明国中耕地锐减。即便日后取得了神种,若是少人耕种,产量必然也无法在灾年时供应全国所需。这时候,可没有什么机械化耕作……即便土豆神种收成惊人,总也得有人侍弄和采收吧?
虽说可以向各大藩国亦或是附属的封疆各国求助……但作为中华大国,若是粮食大政握于他人之手,安知日后封疆各国会不会因为窥见华夏之孱弱,动了入主华夏的歪心思?
要知道,老朱同意开疆拓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为子孙们打下多多的耕地……现在耕地是打下来了,可却因为华夏风气变幻,导致没有百姓想耕种了,这不是本末倒置了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