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王粲

三国之银狐 玩蛇怪 1785 字 3个月前

盛夏时节,阳光透过密林的枝叶映射下点点斑驳,洒在林荫小道里。

襄阳背靠岘山,不过城池离山峦还有一段距离,道路两侧田园无数,有村庄栖息,顺着进山的小道向南走,隐约就能见到前方的山道上立着一块木质牌楼,上面写着岘山书院。

从前年开始,刘表就在荆州开设学院,招纳名士、大儒以及儒生入读,如今书院已经有三百余人,聚集了不少有才能的人。

驴车缓缓驶入岘山,来到山门脚下,刘表派来的引路者带着他们顺台阶而上。

穿过上百道台阶,前方就出现了一栋巨大的宅院,宅院仿佛一处庄园,周围用围墙圈起来,大门敞开,隐约还能够看到里面有人在走动。

邓洪与沈晨踏入了书院里,入眼先是看到一个巨大的庭院,夏日蝉鸣,院落内绿茵遮天,周围建筑飞檐斗拱,回廊亭阁,有一颗数百年的老榕树矗立在院子里,林木葳蕤,枝条垂落。

等过了庭院之后,前面就到了一间课堂。路过期间,能够看到里面人影攒动,里面的学生从十多岁到三十岁不等,一个个摇头晃脑,背诵着经文,琅琅上口。

再往里面去,还能见到另外几個教室。不过总体来看学生并不多,每个教室只有几人到十几人不等,与刘表描述的三百余人好像有差距。

不过沈晨倒是知道汉朝的学校并不是强制上课,也没有什么点名制度,学生们来读书全凭自愿,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甚至很多家底比较厚实的世家大族,根本不会把子弟送到书院。

因为他们自己就有家学。

比如诸葛玄就没有把诸葛亮送来这里读书,而是整天让他宅在家里,下班后由诸葛玄自己教导。

还有庞德公的子弟庞统庞山民等人,都是跟随庞德公。

其他各世家弟子也皆有典藏。

这些典藏的书籍都非常珍贵,因为很多都是西汉大儒注视,如《孟氏易》《欧阳尚书》这种,甚至不少都是流传下来的珍品而非手抄本。

所以大部分世家子弟不会来这种书院,来的基本上都是平民或者寒门以及没有家学的豪强子弟。

当然。

这里面的平民寒门并不是指家里没钱的人。

而是指有钱但没有学习渠道的人。

比如襄阳城内小有家资的商人、富农、小地主一类。

真正的贫民子弟即便是有上进之心,想来书院学习,也几乎不可能。

不是刘表不收,而是大多数贫民为了生活就已经不易。

几岁大的孩子刚刚到四五岁就要去放牛羊、斩猪草、挖野草、下河摸鱼虾以及干家务。

等再大一些就得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别说读书,就连片刻清闲都做不到。

沈晨能够读书一是因为家里算是富农阶级,有一定田地。

二是因为宗族有一些书籍和几个长辈领路。

不然除非是专门学习汉代儒家经典的国学专业,否则即便是穿越到汉代,凭借着一知半解,也几乎不可能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

穿过前面几个庭院,就到了中庭,中庭里的院子面积很大,差不多有两个篮球场大小,里面密密麻麻晒满了竹简。

竹简放久了容易生虫,所以必须时常拿出来晒晒。

站在院子门口看这些用竹简铺成的地板还是非常壮阔,宛如一片知识大海。

但谁又知道,这么多竹简,加起来可能达数百上千公斤的重量,承载的文字,却可能还不如十几本书。

这就是因为汉代的普通人攫取知识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呀。

书简周围有两个人。

一个看起来大概四十上下的中年人跪坐在院子里的席上,正一遍一遍地检查每一份竹简。

还有一个二十多岁,个子非常矮小的年轻人在把中年人检查过的竹简整齐地铺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