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男人》首映礼(中)

专业的影评人评价一部电影,往往会从叙事、观念和质感三个维度出发。

比如一颗苹果,质感是“皮”,叙事是“肉”,而观念就是“核”。皮是负责诱人的,肉是用来咀嚼的,而皮干肉净后留下来的才是核。

通俗来讲就是,“叙事”呈现故事,“观念”传递价值,“质感”营造氛围。这三者在实际的电影表现中,彼此牵连、互相影响。

若叙事不够清晰,则观念无法传达;若观念本身无趣,则叙事也一定无聊;若一味追求质感,叙事就难免会云里雾里;若叙事太满或观念太重,影片也就丧失了质感……

如果用这三个维度来评价《男人》这部电影,凌平觉得至少能打八十分。

因为宁昊本来就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真正需要他注意的,反而是黄渤。

在后世,黄渤的演技好是公认的,特别是在表现底层小人物这一点上,那种油滑、狡诈又带点正直的憨傻,全中国没几个人能演出那种感觉。

但后来功成名就,他的演技就渐渐模板化了,也少了往日的灵气。

说白了,就是没了小人物的同理心,演不出那种特质来了。

现在的黄渤,演技正处在上升期,又远没到圆满大成的境界,无论动作、台词,都略有瑕疵。

但事情有两面,马博文曾和他探讨过,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完美的角色。

适当的瑕疵,代表了角色活生生的血肉,往往有能增加人物厚度的奇效。

但是有些人的评价标准则不同,就是力求演员必须完美无缺。

所以黄渤能不能征服这些人,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就要看今晚这一仗了!

电影一开始,就是黄渤饰演的男主,找鱼贩老板讨账的情节。

原版的主角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黑社会,因为审核的原因,凌平在这里做了魔改,让主角成了一个私人承包菜市场的市场管理员,又稍带点地痞混混的背景,这才符合实际的国情。

“喂,老吊,摊位费已经欠了三个月,到底有没有钱给啊?”

黄渤双手插在裤兜里,两只脚隐蔽地交替抖腿,肩膀微微内缩,一个狐假虎威,又有点色厉内荏的痞子形象就出现在了荧幕上。

“黄主任,可不可以再宽限几天?你也知道最近生意不好,而且我家细崽准备出国留学,一直在打点关系,手里确实不宽裕……”

鱼贩老板是个四五十岁,带着眼镜的懦弱男人,面对黄渤的咄咄相逼,只能在一旁苦苦哀求。

“喂?我没听错吧?留学?”

黄渤突然一改节奏,脸上露出一个夸张的笑容。

突兀的转变,许多人都有些不适应,情不自禁往周星池的方向看去。因为这个笑容,好像让他们看到早期星爷电影那种神经质的影子。

是致敬还是巧合?

许多人暗暗嘀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