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太极之义

阴阳道修 魔都外来户 1724 字 7个月前

望着朱会飞三人离去,白流并没有第一时间离开,而是落回了岩石洞里,陷入了沉思之中。

白流不是不想逃,而是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刚刚抓住的那一丝灵感,白流不想错过。

首先,就是第一次对太极有了新的理解,对自己的丹田那种黑白两色灵元有了新的理解。

《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观念这种迷离恍惚地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实则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

何谓太极,先哲解释不一。虞翻说:“太极,太一也。”韩康伯说:“太极者,无称之称。”孔颖达说:“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苏子瞻说:“太极者,有物之先也。”朱熹说:“太极者,理也。”来知德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各家注解虽不相同,其实都以太极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体,简称为本体,此体蕴含无穷的形象与无尽的功用,本体形象功用不相分离。不学周易,不明易理,则不知吾人本有此体,不知万物皆备于我,以致凡事舍本逐末,向外驰求,造成一己与群众的种种灾祸。学易明理,则能趋吉避凶。凶之最大者为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吉之最大者即是学为圣人。欲学圣人,必须先求解决生死问题。《论语》记载,子路问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始有死,欲知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必须了解生的来源,生的来源就是太极。

太极生两仪者,太极寂然不动,本无形象,唯为清净光明之体,此为无生之理性。动则显象起用,乃名为生。所生之象,其数无穷,但始动之际,只有一明一暗两种形色,明色为阳,暗色为阴,因此称为阴阳两仪,仪如《孔氏正义》所释,作容仪讲,因其尚未成象,故不称为两象,只称两仪。但这两仪实为四象以至万象的基本结构,万象即由两仪细分而成,所以万象无不有阴阳两仪。万象之数虽然无穷,但基本之数则为阳奇阴偶。伏羲氏画卦时便发明极为简单的两画,以示无穷无尽的象数之源。

回想上一世对太极的理解,白流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自己修炼道德真经,是太极的理论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太极分两仪,万物由阴阳两仪组成是契合的,这就说明了,自己的丹田之所以是太极形状,是契合道德真经而出现的。

上一世的阴阳两仪说,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这与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有关。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

《道德真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

哲学一向是非常执拗的一门学问,有时候很模糊的概念,想要真正的描述出来,很难,但想要理解,却又很容易一样。

白流的沉思,很久很久。

当白流再次眼睛亮起来的时候,他不再纠结了。

这个修仙界里,人类修士修炼的,都是阳,那么阴哪里去了?如果说人类修炼了阳,妖魔修炼了阴,那么人类和妖魔是否就应该承担了这个世界的平衡呢?

不对,以上一世的中医理论,人体是阴阳结合的,身体也有阴阳两面,盛阳而火旺,盛阴而气虚。

而五行相生相克成为中医学调理阴阳平衡的手段。如: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中医会根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方式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实现人体整体的健康。

道德真经与自己丹田里的太极契合,那么,结合中医阴阳之说,那么自己刚才的战斗就能说通了,以太极阴阳鱼为基础,就能说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