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节 讨价还价

临高启明 吹牛者 1595 字 4个月前

关伯益又道:“学生斗胆,代青年才俊向县父母请命,还望县父母上书朝廷,恢复科举选拔人才为国效力,亦不枉岭南数万士子十数年的心血。”

“我大宋元老院重返神州,为的是再造华夏,解救万民。你们放心,元老院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我们不拒绝任何合作者,只是——”张枭拖长了声音,道:“得按我们的规矩办。”

元老院占领两广之后,不少人还抱有侥幸心理,以为要不了多久就会恢复科举,但一转眼两年多过去了,丝毫恢复的迹象都没有。

宋氏族长宋国威小心地说:“县父母上任伊始便不辞辛劳,下乡体察民情,实乃地方之福。国朝办新学、行新法,气象为之一新,我等无不欢欣鼓舞,怎奈本乡地处偏僻,后辈无缘就读南海国民示范学校,不能为国朝效力,还望县父母将我辈拳拳之心转告于朝廷。”

“你们的心意我都了解,我此行确有考察新学校选址之意,”张枭放下玻璃茶杯,说道:“不过现在百废待兴,处处皆要花费,数万大军训练日耗千金,广州鼠疫又致封城数月,元老院体谅人民疾苦,不仅没收多少税赋,还免了不少小商贩的税。去年春夏大旱,年末大雪,元老院又开仓赈灾。就说这种痘局,现在也是免费接种,分文未取。元老院虽然富有四海,也不能凭空变出银子来,这学校能不能建起来还得看在座各位的诚心。”

自古财不露白,一提到银子,乡绅们自然要哭穷,曾氏族长曾兴祥颤巍巍地说:“县父母明鉴,据学生所知,本乡土田约七百余顷,每亩田赋三升,地二升,塘及僧夏皆五升。万历十年县令周文卿下乡清丈田亩,弓手见乡中塘地绣错,难以缕析,告于文卿,乃行‘混丈’法。后通县缺额一千八百二十八顷,每亩加虚税一分六厘四毫,名曰定弓。九江因‘混丈’求请免加,未几物议沸腾,竞不得免。诸堡同受一分六厘四毫之加,不想本乡兼受二升混作五升之累。”

“定弓虚税”的事情魏必福已经跟张枭讲过,没想到九江还有个什么“混丈”的故事,张枭向黄熙胤招了招手,小声地问:“他们说的混丈法是怎么回事?”

黄熙胤俯身在张枭耳边小声地解释道:“万历年间周文卿清丈田亩时,觉得九江之塘与地难以区分,干脆全当塘来课税,那些原本不属于塘之田地,在鱼鳞册上亦全成塘,塘之赋税定额远高于田。”

“哦——”张枭点了点头,对众乡绅说:“定弓虚税确实不合理,此乃前朝积弊,你们好生配合元老院重新清丈田亩,以实际田亩纳税便是。但混丈之事,距今已五十年,万历年间此处还是塘地秀错,难以区分,如今我见九江已经是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可谓名副其实。”

从万历时期到明末的这种变化,说明九江养鱼池塘扩张的速度极快,当然这也是在周文卿清丈政策的刺激下产生的,如果不将田土改为收益更高的桑基鱼塘,拥有土地的人将面临严重的负担甚至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