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不容有失

李东阳道:“偏关出兵,或不用驰援于宁夏,而北进于草原腹地,逼鞑靼小王子撤兵。”

“围魏救赵吗?”朱祐樘道,“你们知道鞑靼的中军营帐在何处?还是说指望,可以跟一年之前奇袭威宁海一般,准确找到其部族后方所在?鞑靼小王子说是倾巢而出,也不过调兵遣将四五万,仍旧有绝对的主力足够驻守本部营地,你们认为从偏关出兵多少,能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

皇帝的问题很尖锐。

连李东阳这样善谋的人,也觉得皇帝好像比以往成熟老练了很多。

而且从皇帝瞅向众大臣的目光中,李东阳能感受到一种“促狭”。

或者说,皇帝在嘲笑他们。

看看你们,以前从来不支持朕主动出兵的计划,现在再听听你们说的是什么?居然还主动出兵草原,打算以此来逼巴图蒙克撤兵?这就忘了是谁,在秉宽有出兵意向时,就说他轻兵冒进了?

到底是谁不懂兵?

朱祐樘见连李东阳都不答,便道:“朕也从兵部处获悉,如今宁夏要出动足够的人马,正面交锋将鞑靼小王子的人马击退,是有些困难的。但困难不代表不做……朕也降低要求,只要不固守,哪怕是迂回作战,无论是用如何的奇谋,就真的是几方出兵配合,或是围魏救赵,能正面御敌将其赶走,朕就会记他的功劳。”

通政使元守直道:“陛下,如今固守宁夏各城塞,方是上策!”

朱祐樘声音提了八度,怒喝道:“那意思是说,宁夏各处的秋粮就拱手让给鞑靼小王子?城塞之外的人畜、财货就不理了吗?秉宽用两年所积攒下来的边战优势,也要因为你们的退缩而荡然无存吗?”

一连咄咄逼人的反问,别说是元守直没法招架,现场绝大多数大臣,都感觉到肩膀上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

“从朕第一次跟秉宽商谈军机,他就跟朕说过,不要以为弘治十年之前,鞑靼人很少犯境,就以为鞑靼人会安分守己。恰恰这是他们的隐忍。”

“在弘治十一年之后,北方各处旱灾不断,草原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趁势崛起,他已吞并瓦剌等不少的部族,那些在夹缝中的部族已难以求存,如此境形之下,如果大明仍旧以守势来应对来犯之敌,那只会令敌寇变本加厉。”

“待到将来鞑靼小王子真能将草原一统,再与大明开战,九边各处将处处是烽火。”

“这些事,朕不想与尔等探讨,如果你们认为秉宽是在危言耸听,那你们就看看如今边关的形势,可有因为大明的隐忍而有任何的变化?只有那些主动出击,大获全胜的地方,鞑靼人才少有涉足,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吗?”

朱祐樘现在也是硬气了。

屠滽、徐琼、白昂三个尚书已退,还少了个左都御史闵珪,朝中能跟皇权叫板的大臣越来越少,张周带来的军事威慑力愈发有成效。

也让他这个一向主张以孝义治国的皇帝,终于可以敞开心扉提武功上的建树了。

在众大臣面前,他也好像是扬眉吐气。

“诸位卿家,回去之后仔细思量吧,有好的方略,只管跟朕提,朕对尔等会一视同仁。”朱祐樘似也不想再往下听了,一摆手,“退朝!”

……

……

朝堂上本还有很多议题,但朱祐樘不喜欢听了,那就直接跳过。

眼不见心为静。

回去跟爱妃团聚一下,抱抱刚出生的儿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不好吗?

可大臣这边,又跟打翻醋坛子一样,朝议结束之后,一堆人心情又不忿了,这次他们的目标没有对准内阁三人,而是把矛头直指“尸位素餐”的马文升。

“马尚书,您当初也算是西北的名帅,调兵遣将不在话下,如今就要看着宵小于朝中生事,而置若罔闻吗?”

“大明军政之事,不该仰仗于一信口雌黄的方士!”

众大臣的话,多少会有些偏激,但文臣就是这样,什么家国大事的,都不如党派之争来得实在。

换个皇帝或者换个国号,照样当大臣,照样还是拿忠君爱国那一套来打压政敌,没什么本质区别,什么奔赴国难的,那都是传说中的故事。

谢迁走上前,笑着摆摆手道:“诸位不必激动,此战其实陛下早有定策,兵部也早就有完备的计划,诸位还是不要揣测了。宁夏之战再着紧,也影响不到京畿安稳。”

“谢阁老,这话就不对了,宁夏之地关乎到关中等处的安稳,关中一向乃是大明北方的产量之区,只有关中安中原才安,这道理你不懂?”

谢迁笑道:“这话说来无意义,要不诸位请旨,让陛下把莱国公给召回来?”

提到这个,众大臣又都不说话了。

对张周意见是很大,但现在皇帝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张周或是张周的人调去宁夏。

谢迁的意思是。

既然你们这么激动,那就把张秉宽调回来,无论成败责任由他来背……这总符合你们意愿了吧?

周经道:“大明年前或就宁夏这一战,诸位还是消停一下吧。也让陛下和朝中各部,跟地方商议好调动钱粮之事。”

“对对。”

马上有温和派的人出来缓和各方矛盾。

有人道:“那个杨一清真的能行吗?宁夏让他领兵,何不派军中名宿前去?哪怕让秦老制台出兵也好。”

“还是别了。”谢迁道,“如此安排,必定是有深意的。保三边安稳,陛下用心比谁都着急,陛下也必定会有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