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朝堂上党争不断,又有京察逼近,
一些官员打算在大祭上做一些文章。
便纷纷向着内阁建言:
“如今京城局势刚刚稍有缓和,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举办大祭,是否太过仓促?
况且祈雨之事,本就玄之又玄,
万一事与愿违,岂不是让百姓失望,甚至可能引发民怨?”
说话之人是转运司的一名副使,平日里接触外地官员颇多。
还有一些大臣直接上疏皇帝,
希望皇帝能改变主意,不再举行大祭。
一时间,原本稍稍安稳的朝堂再次变得混乱起来,
让一些刚刚来到京城的流官,摸不着头脑,
甚至看不清谁与谁是一起。
礼部尚书魏兰台却坚定万分,上疏直言:
“陛下,臣深知此举可能会遭人非议,
但如今旱情严重,百姓生活困苦,若不有所作为,臣心难安。
且臣查阅古籍,多有先例可循,
只要我等诚心祈愿,必能感动上苍。
再者,举办大祭,亦可凝聚民心,向天下昭示我朝之仁德。”
光汉皇帝依旧没有露面,不知躲在了皇城中哪一处大殿,
却下了一道圣旨,命礼部快速操办此事,户部务必配合,
另外,朝廷三司要时刻忙碌,
若是谁在京城想要捣乱,捉拿下狱。
皇帝的圣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但朝臣们可从来不畏惧圣旨,
朝堂上上下下,争吵声一刻不停!
但好在,不论如何,
即便争吵个不停,魏兰台也并没有停止动作,转而用心操持大祭。
又过了三日,随着大祭日期临近,
京城内外的气氛愈发紧张而又充满期待。
直到此时,朝堂的诸位大人才知道势不可当,吵闹声才稍稍安稳了一些。
而礼部上下则忙得不可开交,
挑选着祭祀用的牲畜、准备着各种祭器和祭品,
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物美价廉。
主要的是,他们手中的银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