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撬在漫天大雪的路上缓慢前进,四周只见被雪压弯的村枝和山峰,还偶尔有飞过的小乌,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沿着羊肠小道走了大概4、5公里的样子,大家都累的精疲力竭了。
猛的一抬头,发现了一座小小的房子在山间耸立着。
房顶上矗立着一个遮雪盖,遮雪盖下面是一个无线通信系统的天线、风力发电的转子、还有一个光伏发电板,发电板下面连接着电缆,直通到房间的内部。
除此之外,房上还飘扬着标着“地震监测”的旗子,看来,监测站到了。
大家都振奋起来,一口气爬到房子处。打开密码门,发现这个只有4平方的小房子里,地震监测设备运行良好。
地震监测设备产生的数据就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传递给外面,经过汇集后再通过有线将数据发往云山监测总站。
整套设备运转所需要的电力都来自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
语冰特意看了一眼电能储备,现在电量还有90%的样子,看来由于监测点在山腰上,风从未间断过,因此电量充足。
另外,这个房间的密码一直由云山总站的人负责每段时间远程更新一次,看来有人进入站内故意产生异常数据来干扰监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可以排除。
经历了之前对“奇异现象”的观测,语冰从心底里深信不疑,但她对一切与现有科学不相符事物的论证都很小心谨慎。
但对刘主任来说,因为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这样的事,因此就更相信这就是另一次“奇异现象”的重演。
按照刘主任、韩一鸣、段墨他们制定的实验方案,大家开始了布置。
他们重新放置了两个观测站点,原来的观测点位于新布置站点的中间,相邻两站间隔100米。这样就构成3站定位系统。
站点间隔越大理论上测向精度就越高,但由于目标信号就只有一个震动方向,也就是说它是有着高度的方向性的,那它对应的的张角应该是非常小的。
则太远的间隔可能就会导致只有1或2个站收好到信号,从而无法定位。
反之,如果间隔太小,测向精度则会降低。
因此,为了保证既能收到信号,同时又有足够的测向精度,经过刘主任和韩一鸣的推算,最终决定,将站间距调成100米,先保证3个站都能收到信号再说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