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佛光寺

佛光寺也迎来了信佛人之外,最虔诚的造访者。

山风缓缓,寺前的古松微微摆动。

这是唐朝的卧龙松,它们和佛光寺一起,几乎打算等到天荒地老。

像是戴望舒在诗里写的。

“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梁思成拍摄,林徽因抄碑,莫宗江、纪玉堂测量绘图。

几天后,林徽因发现了东大殿梁上的题记,确证了这是唐朝木构建筑。

从此,佛光寺和发现他的人都不再孤独了,唯有欣喜和振奋。

一进寺门,便感受到大唐的广博、包容气象。

虽然寺院有3万多平方米,但据说站在院内每个角落,几乎可以一览寺院全貌,果真“开门见山天地宽”。

大门在西,主殿在东。

文殊殿在南,毁于清代火灾的普贤殿在北。

若是把他们都连起来,便会发现中轴线和副轴线呈一个“十字”。

这也是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轴线布局,规整又不失大气。

穿过逼仄的窑洞,登上高高的台阶,面前是壮观的东大殿。

梁思成一见便说。

“瞻仰大殿,咨嗟惊喜。”

让他惊喜的,肯定首先是屋檐斗拱。

“斗拱是东大殿的绝对主角”,屋檐昂扬,一边向外伸展,一边向下威压。

伸出墙体外4米远,整座斗拱也有2米高,几乎与柱子一般高。

就像大鹏展翅、鹰击长空。

如此斗栱,叫作“七铺作斗栱”,是现存实物中独一份。

就算是东大殿的姊妹殿,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也只有六铺作斗栱。

梁思成在笔记中写下的“斗拱雄大、广檐翼出”,便是最好的总结。

以我们今天的审美来看,东大殿似乎有些“头重脚轻”。

但正因如此,反而美得自由烂漫、纵横恣肆,正如大唐一样。

后世建筑更追求稳重,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距离缩短。

也难怪佛光寺东大殿,最能代表大唐气韵。

而且层层出挑的斗拱,还非常实用,不仅为柱根和土墙遮风挡雨,还能化解震力。

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就算经历九个朝代变迁,八次五级以上的地震,他也依然巍峨庄严。

当高大的殿门打开,梁林一行人便看见。

“里面宽有七跨,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萨的坐像,他的侍者们环他而立,犹如一座仙林。”

这些唐代塑像竟然有35尊,在我国现存唐代彩塑80余尊中占近一半!是独一无二的唐代大型雕塑群。

佛坛只有1米高,这些高大庄严的佛像仿佛近在咫尺、可触可及。

而在众多塑像中,有一尊小像很不起眼,却非常特别,她是写实像。

这位中年妇女大约 40 多岁,她就是重修东大殿之人,宁公遇夫人。

宁公遇是谁?

在最新研究中,她应该是一位太监的妻子,而太监很可能叫王元宥,诗人杜牧还写文章赞扬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