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刘正连续三年进京参加省试(大宁的科举考试由尚书省负责,故而得名“省试”),可最终却都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刘煦心中清楚,自己儿子屡试不中并非是因为学问不行,而是大宁科举的水太深了,虽然一向标榜公平取士,但实际上可操作的空间太大了,谁能中榜谁会落榜,都是由那几位主持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说了算。
因此,大宁自世宗宣皇帝创办科举以来,历届进士几乎都是出自那些最上等的世家大族,他们这种次一等的地方士族中举者可谓是凤毛麟角,更不用说那些无权无势的寒门子弟了。
彭城刘氏虽然在徐州也算是名门望族,但与兰陵萧氏和琅琊王氏这种世家大族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加上刘家朝中无人,自己儿子想要高中,简直是难于登天。
可他劝过儿子多次,儿子却还是不愿意靠着家族的荫庇出仕为官,一心只想金榜题名,光大彭城刘氏的门楣,刘煦也只能听之任之了,任由儿子折腾了,只希望他下次参加考试可以遇上一个公正些的主考官,能够真正做到以才取士。
虽然如今刘正还未踏入官场,但刘煦觉得儿子也老大不小了,自己身为父亲,是时候提前指点儿子一些官场上的道理了。
刘煦看着儿子,谆谆诱导道:“其实,为父并不能确定萧大都督是不是要对魏司马下手,但为父知道魏司马在这种时候提前为他的夫人举办寿宴,一定是为了联络其他人对付萧大都督。”
“但不管他们二人最终鹿死谁手,置身事外才是最好的选择……你现在明白为父为什么要诈伤不去赴宴了吧。”
“原来如此,父亲,我明白了,这就是你常跟我说的明哲保身之道吧。”刘正闻言当即恍然大悟,连连点头,但他还有一点想不通,“父亲,我还是有些不明白,你既然猜到魏司马别有用心,为何不干脆推掉他的邀请,反而煞费苦心诈伤要我代为赴宴呢?”
刘煦看着儿子一脸似懂非懂的样子,笑了笑,耐心解释道:“因为我虽然也认为魏司马胜算不大,但不到最后时刻,胜负还是犹未可知,因此我们做人做事都要留一线,不能将事情做绝,断了自己的后路。”
“还是父亲想得周到,是孩儿想得肤浅了。”刘正点了点头,心中对父亲越发佩服,要不怎么说姜还是老的辣。
看儿子如此受教,刘煦心中也是大感欣慰,毕竟若是儿子能够听得进自己的话,将来有朝一日入仕为官也能少吃不少亏,少走不少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