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苏家买房记

糊糊:“首先要明确一个论点,在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前,苏家的经济情况都应该不错。

三苏中,父亲苏洵没有考中进士,但兄弟俩都是少年进士。考虑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可能父子三人,论读书的岁月都差不多。

苏家父子花费四年,终于在在开封内城西门附近买下一栋小房子,一家人同居。为了买下这座房子,苏洵还借了不少钱。

买房大概住了七年后,苏洵去世,这笔债务就落到苏轼苏辙兄弟俩头上,正所谓,一房传三代,贷贷有人还。”

仰望星空:房奴再次共情。

吃不饱的大可爱:现在的子孙贷,该不会从这来的灵感吧。

彩云之南:北宋开封的房价,比唐朝的长安还高。

糊糊:“后来这所房子被卖,价值八百余千。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亏了还是赚了,总之是一笔不小钱款。

其实这段时间苏家除了房子之外,经济情况还算不错。从苏轼的诗文来看,有将多余的马赠给他人的记录,在没有幽云十六州,失去大片养马场的北宋,良马毫无疑问是一种奢侈品。

在此之后,苏家兄弟俩交替贬谪外放。哦,用词有些不恰当。苏辙主要是外放,苏轼是贬谪加外放。

于苏家兄弟而言,购房或租房的支出可说是他们日常开支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苏轼在京为官时屡次请求由朝中调赴外职,核心原因当然是因为激烈的党争使他不安于朝,但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地方任官可以免除包括房租在内的高昂生活成本。

居官于地方,任职期间全家可以居住于官舍,相反在京任官,要么租房而居,要么借房而居,租房成本又不低。

苏轼真正的转折,是在乌台诗案,不仅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而且经济情况亦是雪上加霜。

苏迈当时一个人在京城,所带银钱因为要给父亲苏轼送饭早已入不敷出,父子俩约定有大难之时就送一条鱼。

结果苏迈去陈留筹钱筹粮曾托亲戚给苏轼送饭,忘记将此约定告知,还令苏轼自以为必死,写下了两首绝命诗。